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孟仲法-->验方

验方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孟仲法常用儿科协定处方

目录

1、健脾方;2、开胃方;3、养胃生津方;4、和胃止痛方;5、健脾养心方;6、上感方;7、益肺方;8、定喘方;9、抗感方;10、增免方;11、消暑生津汤;12、板麻汤;13、间支验方;14、增免抗感方。

孟仲法常用儿科协定处方(组成、主治、方解、歌括)

 

一、健脾方

组成:党参15g 黄芪15g 炒白术9g 云茯苓9g 陈皮4,5g 扁豆15g 鸡内金4.5g 甘草4.5g 大枣6枚。

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助运。可治脾弱气虚,运化失司,纳呆便溏。消瘦乏力,虚弱多病。

方解:党参甘平能健脾益气,黄芪甘而微温,可补气升阳固表,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渗湿利益脾,陈皮理气燥湿化痰,扁豆健脾止泻,鸡内金甘平健脾胃而消食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加大枣甘温补脾和胃,益气补血,缓和诸药之性。本方以党参、黄芪为君,白术茯苓、扁豆、内金为臣,佐以陈皮,甘草、大枣。全方以益气补中为主,兼具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增纳之功用,甘而不腻,补而不滞,对脾气虚弱、纳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五脏六腑而致体弱失养、表卫不固、虚羸多病之儿最为所宜。

歌括:参芪术苓陈扁金,甘草大枣健脾灵。

 

二、开胃方

组成:生山楂9g 生姜3g 砂仁3g 六神曲6g 藿香6g 陈皮4.5g 丁香3g 川厚朴4.5g 生甘草4.5g。

主治:开胃增纳,理气消食,温中止呕。用于小儿食欲缺乏,纳谷不香,易打饱呃,及食后呕吐,脘腹饱胀不适,舌腻苔厚,口臭便硬,消化不良等情况。

方解:本方以山楂、生姜为君,山楂酸甘微温,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生姜祛寒温中,可止呕消胀定痛;砂仁、神曲为臣,可助山楂、生姜养胃消食,理气解痉,有利胃肠道的畅通和吸收;佐以陈皮、丁香温中理气开胃,川朴燥湿健脾,与藿香协同有化湿和中,抑止肠道病原菌作用,可除口臭和腹胀。

歌括:楂姜砂曲藿陈皮,丁朴甘草开胃宜。

 

三、养胃生津方

组成:生地10g 石斛10g 沙参10g 乌梅6g 麦冬9g 生山楂6g 生甘草6g。

主治:滋阴养胃,益液止渴。用于胃阴不足,舌红少苔,口渴喜饮,胃热脾阴不足,或因胃炎等化液分泌不足,食欲缺乏者,宜之。

方解:生地、石斛滋阴生津,养胃清热;沙参、麦冬可加强上两味养阴清热之性。乌梅、白芍有敛阴生津养胃作用;木瓜和胃化湿、配以山楂能消食化积;甘草和中调味,使全方养胃生津之功更着。

歌括:地斛沙芍木麦梅,山楂甘草胃津来。

 

四、和胃止痛方

组成:姜半夏6g 陈皮6g 八月札6g 炒白芍6g 枳壳6g 广郁金6g 川楝子4.5g 延胡索4.5g 台乌药4.5g 制香附6g 甘草4.5g。

主治:有和胃理气、消胀止痛等作用。用于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口臭,呕血便血,小儿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溃疡性疾病。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八月扎和胃理气止呕,加入白芍、枳壳、郁金、川楝子、香附以养血敛阴、理气解郁;延胡索、乌药温胃止血解痛,甘草和中以协调诸药。本方为小儿上腹部不适、食阻气滞、腹痛呕恶、纳食不香的好配方,常能起到药到病消的功效。

歌括:夏芍枳郁乌药香,陈皮甘草楝延强。

 

五、健脾养心方

组成:党参15g 黄芪15g 茯苓10g 酸枣仁6g 石菖蒲10g 钩藤6g 丹参10g 红花6g 桃仁10g 生龙骨、生牡蛎各20g 甘草6g。

主治:心脾两虚,心神不宁。如小儿夜眠不安,多动兴奋,脾气急躁,多梦惊叫,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心神失宁等证。

方解:党参、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安神;酸枣仁,钩藤宁心安神;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络安神荣脑,加上龙骨、牡蛎可更增强上述作用。故本方健脾助运、增纳开胃,能促进病儿的消化吸收,又能补血活血,使血流畅通,以增脑部血供,荣脑安神养心,使病儿专心学业,神定心安而能宁静智慧。

歌括:党参茯苓枣蒲钩,丹红桃仁龙牡甘。

 

六、上感方

组成:银花9g 白菊花6g 板蓝根10g 桑叶9g 紫菀6g 前胡6g 桔梗6g 荆芥6g 辛夷6g 甘草4.5g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倦怠乏力,发热畏寒。对鼻炎、咽炎,轻度扁桃体炎,早期气管炎等适用。

方解:银花、菊花、板蓝根能清热解毒,对细菌病毒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效;桑叶、荆芥、辛夷疏风解表,抗敏通窍;紫菀、前胡、桔梗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甘草和中调味。本方清热解表宣肺,风寒风热兼顾,应用较广,对上感有较好疗效。

歌括:银菊板桑紫前梗,荆辛甘草上感抗。

 

七、益肺方

组成:紫菀9g 北沙参9g 制半夏6g 杏仁6g 白前6g 白花蛇舌草10g 蒸百部9g 当归6g 五味子6g 生黄芪9g 陈皮4.5g 甘草4.5g。

主治:反复咳嗽,痰多体弱,脾肾不足,久咳不愈者更宜。一般咳嗽也可用。

方解:本方用紫菀温肺止咳;沙参清肺祛咳;百部、杏仁可加强化痰止咳作用;用半夏燥湿祛痰,五味子补肾敛肺,以减少气道分泌;白花蛇舌草清热抑菌,且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利肺窍炎症的消除;当归活血疏脉,可改善肺的微循环,有益气体交换,加上黄芪的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力和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弛缓气管和支气管的紧张痉挛而有利于止咳平喘;陈皮、甘草有化痰镇咳、调味作用。本方根据小儿咳嗽寒热并存而呈外寒内热之象。故方中温凉兼用,寒热并施,脾肾兼顾,经多年应用,对治咳颇有卓效。

歌括:紫沙半夏杏白蛇,百当五味芪陈草。

 

八、定喘方

组成:胡颓叶10g 炙麻黄6g 灵芝6g 射干6g 五味子6g 仙灵脾6g 炒白芍10g 炙苏子6g 生黄芪10g 紫菀9g 银杏9g 姜半夏6g 甘草6g。

主治:哮喘发作,咳频痰多,呈寒热并存之征。如畏寒发热,面色苍白,舌红苔腻,气促脉数等,皆宜。

方解:胡颓叶、麻黄止咳平喘,胡颓叶有清热解毒化痰作用而性味寒凉。麻黄则辛温散寒,二药合作可去寒邪而清内热。灵芝、射干具平喘作用而加强上二药之功;仙灵脾补肾,有活跃肾上腺皮质功效,增强全方抗炎定喘作用。白芍、苏子解除支气管痉挛;黄芪益气补中健脾,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紫菀、银杏、半夏可加强止咳化痰平喘作用。此为比较全面兼顾的定喘方剂。

歌括:胡麻灵芍射五仙。苏黄紫银夏甘验。

 

九、抗感方

组成:地锦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蒲公英15g 黄芩6g 赤芍6g 黄芪15g 茯苓10g 白术10g 生甘草6g。

主治:外感风热,咽痛音嘶,风热乳蛾,外感咳嗽,腹痛吐泻等症,痰毒疮疡,淋巴结及皮肤感染等。

方解:地锦草、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兼有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作用,黄芩清上焦肺热,对细菌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赤芍能活血和营,对充血水肿组织有改善循环,促进炎灶的吸收作用;黄芪、茯苓、白术有健脾利水,提高细胞免疫力及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甘草清热解毒,兼以调味。因此本方对早期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都有一定功效,对呼吸道消化道等的急性感染皆有疗效。其他感染也可应用,宜审慎加减。

歌括:地锦蛇草蒲公英,芪芩苓芍术甘宁。

 

十、增免方

组成:太子参15g 炙黄芪15g 仙灵脾6g 五味子6g 黄精6g 麦冬6g 白术9g 甘草4.5g。

主治:健脾补肾,益气开胃,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对小儿体弱久病,反复吸收道感染,慢性咳喘,脾胃虚弱,肾气不充,气血不旺者。

方解:方以太子参、黄芪为扶正主药,二药能益气升阳,健脾固表,有利肺卫之巩固,纳化之健运;久病小儿常脾虚及肾,可有肾气失旺,气血不足之证,故加仙灵脾、五味子、黄精三味,以作补肾固精,并用白术益气健脾,麦冬生津养胃,甘草和中调味,协同诸药而起气阴互朴,脾肾皆荣,扶正达邪,增强免疫抗病之功能。观之全方,功能健脾补肾,益元扶正,提高小儿免疫力。

歌括:增免太子芪术精,五味麦仙甘草成。

 

十一、清暑生津汤

组成:生石膏20g 知母4.5g 竹叶6g 西洋参3g 鲜石斛6g 鲜生地12g 鲜芦根20g 黄芩3g 甘草4.5g 粳米15g。

主治: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为本方的适应症。表现为夏季高温期间长期发热不退,以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季为多见,且以后可以每年夏委热。本方益气清热,养阴生津,有较好疗效。

方解:本方从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养阴作用。石膏、竹叶、知母、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中增强益液生津之力。粳米、甘草和胃以护胃气。此方对暑伤肺胃患儿最为合适。

歌括:石膏知芩斛洋参、竹叶生地芦甘粳。

 

十二、板麻汤

组成:板蓝根12g 生麻黄4.5g 杏仁6g 黄芩6g 银花15g 射干6g 连翘9g 竹叶6g 荆芥穗3g 牛蒡子6g 桔梗6g 薄荷6g 生石膏20g 甘草3g。

主治:清宣肺热,治小儿病毒性感冒高热,气促不安,脉数舌红,苔黄薄腻者。病儿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延下呼吸道征象如咳嗽,呼吸变粗,有鼾音,哮鸣音,或少量干湿罗音,呈急性支气管炎或早期肺炎迹象者可用此方。

方解:本方系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化裁而成。方用板蓝根、射干、银花、黄芩、竹叶等清热解毒,兼具较强的抗病毒细菌作用;桔梗、薄荷、荆芥穗、牛蒡子宣透散表,辛温辛凉兼而有之,治表治里同步进行,能外散表邪,内清肺热,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故能产生较佳疗效。

歌括:清热宣肺板麻汤,银翘石甘竹叶黄,荆桔薄荷加牛蒡子,益以射杏是良方。

 

十三、间支验方

组成:太子参10g 生黄芪10g 五味子6g 仙灵脾6g 南沙参6g 益母草10g 麦冬10g 紫菀10g 白花蛇舌草15g 僵蚕6g。

主治:肺虚邪恋,久咳肺络受损,治咳频痰浊留恋,缠绵难愈,如支气管周围炎、间质性肺炎的慢性咳嗽,时发时愈等。

方解:本方为专治小儿支气管周围炎及间质性肺炎之方。支气管周围炎及间质性肺炎常有反复持续难以治愈咳嗽,属中医“肺虚顽咳”之证。本方用太子参、黄芪、仙灵脾、五味子益气补肾以固本元;太子参性味甘平,能补气养胃,清热化痰,补而不热;黄芪补气升阳,实表止汗,固护卫平,味甘微温,能健脾益肺,有助抗病能力的提高;仙灵脾补肾助阳,温而不热,兼有扶正定喘及抗敏作用;五味子温而不燥,有敛肺补肾,生津止咳平喘作用。此四味为本方扶正固本,益肺止嗽的基础,蛇舌草、沙参、麦冬、紫菀可清肺中之邪,兼具养阴润肺,以抑肺组织的炎症而促受损组织的修复;益母草、白僵蚕活血祛瘀,化痰散结,改善肺的微循环和抑止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这样就有利于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周围炎的痊愈,使肺组织恢复正常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总之,全方主旨在健脾补肾清肺祛邪,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使脾肾气旺,肺金获固而得五脏谐和,肺气顺畅,则顽咳自消矣。

歌括:儿参五仙黄沙蛇,麦冬益母紫僵蚕。

 

十四、增免抗感方

组成:太子参15g 黄芪15g 白花蛇舌草15g 地锦草15g 黄芩6g 仙灵脾6g 五味子6g 黄精6g 生地9g 麦冬6g 白术9g 甘草4.5g。

主治:益气升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病免疫能力。可治小儿因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程较久而引起的脾虚证。如消瘦乏力,纳食不良,多汗虚羸,发热易咳,便溏或干硬,扁桃体肿大,面色萎黄少华,久则气血亏虚,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

方解:本方以太子参、黄芪、白花蛇舌草、地锦草、黄芩为扶正祛邪主药,太子参、黄芪能益气升阳,健脾固表,有利肺卫之巩固,纳化之健运;地锦草、黄芪能清热解毒,且各有侧重;蛇舌草能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清热之中兼具扶正;地锦草有较为广谱的抗菌作用;黄芩能清上焦肺热,因此在着重控制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基础上,又有兼及其他感染,以达祛邪务尽之旨。久病脾虚小儿常有脾虚及肾,肾气失旺,气血不足之征。故加仙灵脾、五味子、黄精三味以补肾固精、扶阳育阴以旺肾气;并以生地、麦冬生津养胃,以白术、甘草健脾调味,协同太子参、黄芪旺盛脾气,以达到本方在增免(免疫)抗感(感染)中,脾胃兼顾,虚实兼及,扶正达邪的目的。

歌括:增免抗感太子芪,地锦五味蛇草喜,黄芩麦冬仙灵脾,术草黄精方可齐。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