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丹溪治法心要-->卷三-->消渴(第二十九)

消渴(第二十九)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消渴之证,乃三焦受病也,东垣有法,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饮水,而小便赤黄,宜下至不饮而愈;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宜养血而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大法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消渴泄泻,先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隙服白莲藕汁膏。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此有余热在肺家,以人参黄芩甘草少许同煎,加姜汁冷服。或以茶匙挑药,渐渐服之。虚者,亦可服独参汤。消渴而小便频数,宜生津甘露饮,琼玉膏亦妙。口干舌干,小便赤数,舌上赤裂,地黄饮子。一孕妇当盛夏渴思水,与四物汤加黄芩、陈皮、生甘草、木通数帖愈。白藕汁膏黄连末 生地汁 牛乳汁 白莲藕汁(各一斤) 上将诸汁,慢火熬膏,入连末和丸,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日服数次。缫丝汤∶天花粉芦根汁、淡竹茹、麦门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要药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