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灵枢悬解-->卷三 经络-->经别二十一

经别二十一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十二经水、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六律建阴阳诸经,以六律建立阴阳十二经也。上,上工。过,忽而过之。息,谓止而究之也。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此足太阳之经别入者。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足少阴之正,至腘中而合太阳,此为一合也。诸阳经之正,成以诸阴之别道相合,皆为正脉,非支络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此足少阳之经别入者。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足厥阴之正,至毛际而合少阳,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此足阳明之经别入者。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至髀上而合阳明,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此手太阳之经别入者。指地者,在外而内行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至内眦而合太阳,此为四合也。渊腋,穴名。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此手少阳之经别入者。指天,在内而外行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心主与手少阳为表里,至完骨而合少阳,此为五合也。完骨,耳后骨。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此手阳明之经别入者。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于阳明,此为六合也。

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至喉咙而合阳明,此为六合也。渊腋,足少阳穴。少阴,手少阴经。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列缺,穴名,在经渠后,手太阴自此别走于阳明,并太阴之经,太阴之正经也。手阳明起于手指,故实则手锐掌热。锐掌,掌之尽处。欠(去欠),伸腰开口,以舒郁闷也。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之穴,即列缺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通里,穴名,在阴郄后,手少阴自此别走手太阳。支膈,膈上偏支作满,金被火刑,肺气不降也。不能言,心主言也。难经》:肺主声,入心为言。掌后一寸,别走太阳,即通里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内关,穴名,手心主自此别走手少阳。取之两筋间,即内关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偏历,穴名。手阳明自此别走手太阴。偏齿,半边之齿也。合于宗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龋,齿病也。痹隔,经络痹塞不通也。取之所别,即偏历也。后仿此。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疣,音尤。

支正,穴名,手太阳自此别走手少阴。疣,赘瘤也。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外关,穴名,手少阳自此别走手心主。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丰隆,穴名,足阳明自此别走足太阴。瘁,憔瘁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飞阳,穴名,足太阳自此别走足少阴。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光明,穴名,足少阳自此别走足厥阴。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公孙,穴名,足太阴自此别走足阳明。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大钟,穴名,足少阴自此别走足太阳。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睾,音高。

蠡沟,穴名,足厥阴自此别走足少阳。睾,丸,阴囊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尾翳,穴名,任脉自此别走冲、督。鸠尾,蔽心骨,穴名。详尾翳,当是中庭别名,中庭在鸠尾之上,故曰下鸠尾,散于腹。旧注谓为会阴,非。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长强,穴名,督脉自此别走任、冲。下当肩胛左右,又别走大阳。高摇之,头之高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大包,穴名,脾为五脏之长,故另有大络罗列也。此脉所部,若有络血罗列可见者,皆取之大包。

《素问·玉机真脏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脾胃皆有大络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自手太阴之别以下十六段,旧误在经脉。

诸经之别,皆络脉也,共十五络。实则必见于外,虚则必下,不可见也。视之而不见,当求之上下之间,盖以人经虚实不同,络脉异于其所别走之处故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