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朱瑞群-->论文

论文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朱瑞群运用黄芪十法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第1页

摘要:⒈ 补肺固表

黄芪归肺脾经,故长于补肺益气,固表止汗。常以黄芪配桂枝白芍、姜、枣等治疗体虚易感患儿。

⒉ 健脾配益肾

黄芪健脾益气力专,脾运健旺则先天肾气得以充养,故常用黄芪配四君子汤治疗脾肾亏虚纳呆便溏患儿;以黄芪配太子参枸杞子牡蛎龙骨等治疗五迟、五软等症。

⒊ 补气升阳

治小儿疾病必须时时顾及阳气,以升发鼓舞为主。黄芪长于升补,非其他补气药可及。先生常以黄芪配人参升麻柴胡等治疗因气虚清阳不升,清气下陷所致的下利清谷、脱肛。

4. 生血摄血

血之与气,是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以黄芪配当归黄精、首乌、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治疗气血亏虚证,黄芪配仙鹤草、生地、阿胶生蒲黄等养血止血之品治疗虚证出血有效。

⒌ 健脾配益阴

补气能促使阴液的生成和输布。益气健脾而利生津化阴。常用黄芪配麦冬、生地、知母石斛等滋阴润津之品治疗热症后期阴伤患者或胃阴不足营养不良患儿。

⒍ 温补肝气

肝气、肝阳并非常有余,故不可一味克伐。调补肝气,非黄芪莫属。用黄芪补肝有同气相求之理。常以黄芪配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五味子等健脾养肝滋肾之品以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慢性肝炎后期患儿;以黄芪配白术、茯苓、板蓝根败酱草土茯苓、丹皮、桃仁等健脾化湿清利活血之品治疗慢性乙肝、小儿乙肝病毒携带者。

7.补脑益智

脑神功能与心肾的精气密切相关。常用黄芪以生血化精、益肾养心为主药,配伍鹿角粉、阿胶、鸡子黄龟版等血肉有情之品治疗脑炎后遗症等弱智儿童;配伍石菖蒲远志、灵磁石等豁痰镇静之品治疗小儿多动症;配伍菟丝子、煨益智仁、石菖蒲、生麻黄等滋肾明神之品治疗小儿遗尿症。

⒏补气利水

黄芪既能补肺脾之气,又有利水消毒之功。肺脾之气得黄芪以推动,则水道通利,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周身。常用黄芪配白术、茯苓、防己等健脾利水之品治疗阴水证。

⒐益气消症

黄芪补气,气足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症消。常以黄芪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之品治疗注儿肝脾肿大、血友病关节肿痛等使症结消而不伤正。

⒑补气托毒

黄芪有托里排脓之功。《本草求真》曰:“黄芪生血、生肌,排脓内托,毒化成脓,而为疮疡圣药”。黄芪独具消、托、补三功,常用黄芪配当归、丹参紫花地丁、银花、皂角针、生草等治疗小儿肺痈、肠痈、肝脓肿以及皮肤疮疡、痈、疽、急性湿疹、婴儿湿疹等疾病。黄芪治痈疽,当注意“久败”二字,如属实邪火毒,则反增毒炎。所以辨证用药,至为重要。

 

中医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1958年3月)

出处:《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P.25~26。

摘要:传染性肝炎是由于一种比细菌要小得多的病毒所引起的肝脏疾病。由于这个病对肝脏可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死亡,对儿童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最要紧的是怎样来预防。目前都认为这种病的传染途径是口,其次是呼吸道。我们看到的病例中,有许多是同一托儿所,有的或者是同胞姐妹兄弟,因为他们日常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接触,通过玩具、书本、食物、便器等传染。所以早期发现病人,早期立刻隔离是极重要的问题。

本病的早期症状,为食欲不振,一般有轻度或中等程度发热,少数有高热、倦怠、精神疲乏、胸闷、恶心、呕吐、肿、右肋下胀满、嗜睡等,很容易和一般胃肠病、伤寒或上呼吸道感染等混淆;有的因为腹痛阵阵、肝区压痛很厉害,再加上发烧、呕吐、烦燥,甚至很像阑尾炎。所以最好能早些请教医生,通过化验和检查,那么诊断很快可以肯定。

其实,祖国医药中对本病的治疗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几千年来历代中医文献上对本病积累了很多经验,像《内经》中对黄疸的描写,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外感黄疸等,广泛地讨论了由各种急性感染而引起的伤寒发黄。许多具体生动的记载和现代传染性肝炎的典型症状无多大差异之处。在儿科范围中,对小儿黄疸的记述,除了新生婴儿黄疸外,并都着重于传染性的黄疸。金元时代的医学者,像朱丹溪等都认为;这种黄疸是由于“湿热”而成;以后罗天益等都将这类黄疸列入“阳黄”范围中去。所以采用中医治疗“阳黄”,就是“利湿热”这种方法来治疗传染性肝炎,是最适当的。

我们第十一人民医院小儿科就选用治疗“阳黄”中最著名的处方,茵陈蒿汤冲服五苓散,以及和中茵陈汤,治疗69例小儿传染性肝炎,获得100%治愈率。并且症状消退极快,发热、呕吐、胸闷、胃呆、肝区压痛等,都在3~4天内消失;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等,也都在两星期内恢复正常。所耗药费,每人每天平均只有五角。

 

以敷贴为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35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1962年3月)

出处:《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 P.32~33,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摘要:治疗方法

敷贴法:采用《张氏医通》冷哮门白芥子涂法。药方组成和应用方法如下:

药物:细辛7钱,甘遂4钱,白芥子7钱,延胡索4钱(一次敷贴量)。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120ml调如糊状,制成药饼6双,再用麝香5厘,研细后均分6份,放在药饵中央。

贴法:将药饵放在大小直径约3寸的圆形布上,贴在百劳(在椎穴上开二横指、旁开二横指)、肺俞、膏肓3个穴位,两边对称,共6个穴上。

时期:在伏天敷贴。初伏贴1次,中伏贴1次,每次敷贴2小时(上午11时至下午1 时)。敷贴期限:需连续3年。

辨证施治:根据本组135例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辨证,有四种不同类型。辩证分型的指标的治法方药如下:

温热型:18例,主症:咳嗽,痰鸣,气喘,鼻干塞,衄血,面赤,溲赤,烦渴。脉滑数,舌薄白。治则:清热宣肺。主方: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加味。

风寒型:85例。主症:恶寒无汗,

三拗汤,三子汤,羊肺汤。

阳虚型:28例。主症:畏寒汗多,面青肢冷,言语低微,喘息抬肩,痰多白沫,动辄喘甚,神倦气怯。脉软,苔白滑。治则:温阳益气。主方:六君子汤建中汤,黑锡丹,小儿温膏。

阴虚型:4例。主症:盗汗,懊(忄农),烦燥,咳嗽痰多,气喘,口燥,唇干,脉细数,苔充剥。治则:养阴清肺。主方:麦门冬汤,芩贝秋梨膏

临床分析

⒈ 本组病例,男性占多数,有99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2到8足岁有92例,占68%。发病季节以春秋二季为最多,有86例,占63%。诱发原因颇多:以气候骤变和过度疲劳为最多,前者有96例,后者有91例,共占68%;其他饮食引起34例(13%),伤风感冒诱发27例(10%)。特殊气味诱发21例(8%),惊恐引起3例(1%)。这和明代张景岳认为哮喘是有宿根,遇寒即发或过劳即发的经验总结是一致的。

⒉ 脉象与舌苔:本组患者的病程大多在2~3年以上,而诱发原因又以感冒风寒为多,所以脉象见浮缓者为多数,有88例,占65%。舌苔的表现,以薄白而润者为多,有109例。亦可以说明,大多数患者的诱发因素是感冒风寒。

疗效观察

⒈ 治疗前后发作频度的比较:本组111例患者(其中尚有24例因随防未获结果,故不统计在内),经过治疗后有89例在发作频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前一个月经常发作者(3次以上)71例,治后为10例;治疗前一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31例,治后为46例;治疗前两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7例,治后为24例;治疗前六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2例,治后为19例;治后六个月至六个月以上未发者12例(其中一年未发者4例)。

⒉ 治疗前后发作程度的比较:133例患者(其中2例因随访未获结果,故不统计在内,经过治疗后有85例在发作程度上有不同的减轻:治疗前呼吸极度困难,面青唇紫大汗者为130例,治后为48例;治疗前端坐呼吸,喘息抬肩者3例,治疗后为46例;治疗前胸闷哮喘者无例,治后为35例,一年内未发作4例。

⒊ 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后,获有显著效果者28例,其中包括一年未曾发作者4例,进步者80例。其有效率为80%,无效者27例,占20%。疗效标准:显效:发作频度减轻二级以上,同时发作程度减轻一级以上;进步: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一级者,或频度减轻一级,或程度减轻一级者;无效:发作频度与发作程度均不见效者。

结语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分为蕴热、风寒、阳虚、阴虚四个类型。运用上述方法施治后,不论在发作的频度和发作的严重程度方面,均有一定效果,总有效率为80%。

本组病例的发病年龄有自2~8岁,可以看到这个年龄为小儿易感的时期。在非发作时间,或发作时间已久,或其发作严重程度轻微时,多系采用六君子汤、建中汤、小儿温膏等,认为效果满意。

 

朱瑞群教授辨治杂病的经验

出处:江苏中医 1966年第10期18页

摘要:⒈ 伤食发热

辨证:食滞中焦,郁而化热,兼感外邪。治则: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佐以疏散外邪。以小承气汤加减治之:大黄5g 芦荟1g 枳实9g 槟榔9g 荆芥9g 薄荷3g(后下) 清豆豉9g。由于“脾常不足”,饮食失节,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热蒸于内而致发热。方中以大黄为治疗积滞之要药(《银海指南》云其“治饮食积滞,胸腹胀痛……”),配以小量芦荟意在荡涤肠胃之宿垢,推陈致新;枳实、槟榔行气消食导滞,使食滞从下排出;荆芥、薄荷、清豆豉发汗散热。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导滞,通腑泄热之功效。

⒉ 遗尿

辨证: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治则:温补肾阳,固摄下元。以自拟五子汤治之:补骨脂9g 韭菜子9g 菟丝子9g 金樱子9g 覆盆子9g 生麻黄9g 石菖蒲15g。按:遗尿症以虚证居多,遗尿与肾和膀胱有关,因肾主封藏,开窍二阴,职司二便,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气不足,肾阳衰微,膀胱不约而致本病。方中补骨脂:“壮元阳,缩小便……”(《本草备要》);韭菜子“治小便频数,遗尿……”(《本草纲目》);菟丝子温补肾阳;金樱子、覆盆子以益肾缩尿;石菖蒲、麻黄醒脑开窍,易于觉醒。

⒊ 荨麻疹

此属热毒炽盛,挟风兼瘀所致。治则当以凉血解毒,活血祛风。拟方:白鲜皮12g 地肤子12g 连翘9g 蝉蜕6g 苦参9g 乌梢蛇9g 生地9g 赤芍9g 丹皮9g 乌梅9g 防风9g 甘草6g 三棱9g 莪术9g。按:此症属祖国医学“瘾症”范畴。脾胃积热,兼感风热邪毒,郁于肌表,使毛窍阻闭,不得宣泄,久郁不解,伤其阴血而发病。方中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白鲜皮、连翘、苦参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乌梢蛇“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瘾症……”;蝉衣祛风止痒;生地、赤芍、丹皮清热凉血;三棱、莪术活血祛瘀;乌梅、防风、甘草三味有抗过敏而止痒的作用。诸药相配,取其凉血解毒,活血祛风之功效。

 

朱瑞群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

出处:江苏中医1995年第16卷第10期P.3

摘要:⒈ 邪风犯鼻 当速祛风

治疗当以祛风通窍为法。常用祛风通窍汤,药用:细辛、白芷、莘荑、苍耳子等。其中白芷“治鼻渊,鼻衄”, 辛荑“九窍,通鼻窍,涕出”, 苍耳子“治鼻渊鼻息,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如体虚多汗,表卫不固者,加黄芪;鼻痒风甚者,加乌梅、甘草、防风均有抗过敏的作用。

⒉ 邪热恋咽 首当清热

治疗当以清热利咽为法。常用清咽汤,方中以四季青蒲公英为主药,配以黄芩、甘草更助清热之力;桔梗牛蒡子玄参等清热利咽。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利咽之功效。如咽痒甚者,加僵蚕、乌梅、防风以祛风而止咽痒。鼻塞流涕者,加辛荑、苍耳子通鼻窍;咳甚者,加秦皮天竺子百部以镇咳;咳久者,加五味子以收敛止咳。

⒊ 外邪束肺 当辨寒热

治疗当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为法。常用止嗽散,方中以前胡“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牛蒡子、僵蚕、象贝、紫菀、桔梗、杏仁等药组成。寒温相配,共奏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之功。风寒明显者以小青龙汤化裁;风热甚者,以麻杏石甘汤加黄连解毒汤治之。

 

用朱氏清咽汤治疗咽炎咳嗽的体会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6年第4期23页

摘要: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自拟的清咽汤治疗咽炎引起的咽痒咳嗽,疗效较好,辩证为风热邪毒蕴结咽喉。拟清咽汤加味:四季青15g 蒲公英15g 玄参9g 黄芩9g 牛蒡子9g 桔梗4.5g 甘草4.5g 青黛(包煎)3g 百部12g 秦皮30克。辩证属风热邪毒入侵鼻咽。拟清咽汤加味:四季青12g 蒲公英12g 玄参9g 黄芩9g 牛蒡子9g 桔梗4.5g 甘草4.5g 青黛(包煎)3g 乌梅9g 防风9g 辛荑4.5g 苍耳子9g。

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学中,咽炎属“喉痹”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为外邪热毒随口鼻而入,结于咽喉。咽喉是肺胃之门户,风热邪毒侵犯咽喉,内犯于肺,肺气失宣,热邪壅结,循经上犯咽喉而出现咽干、疼痛、咽痒如蚁行、痒甚则咳嗽等症状。清咽汤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利咽养阴、生津之功效。如咽痒甚者加僵蚕、乌梅、防风以祛风抗敏;鼻塞、流涕、打嚏者加莘荑、苍耳子通鼻窍;咳甚者加秦皮、百部、天竺子以镇咳,咳久者加五味子以收敛止咳;如遇脾胃虚寒而出现大便溏者,可将玄参改为沙参治之。治咽炎引起的咳嗽,以清热利咽为主,辅以养阴生津、通腑、镇咳等法,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朱瑞群儿科验方拾零

出处:中医杂志 1995年第36卷第5期273~274页

摘要:朱瑞群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研究50余年,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营养性疾病、血液病颇有研究,疏方精巧,屡起沉疴。

⒈ 抗佝方

维生素D缺乏性小儿佝偻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范畴。表现为多汗、夜惊、烦躁、纳呆、乒乓头、枕秃等。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所致。先生以抗佝方[黄芪20g、菟丝子20g、煅龙骨10g(生煎)、炒谷芽麦芽各10g]加味治疗。方中重用黄芪、菟丝子,以黄芪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菟丝子补肾固精、助脾止泻,共奏脾肾双补,精气血互生之效;龙骨安神收敛;谷芽麦芽消食和中。诸药合用,益气补肾,健脾壮骨。如脾虚便溏者加沙炒党参1g 炒白术10g;如纳呆腹胀者加陈皮1g 鸡内金6g 焦、楂曲各10g;如湿困苔腻者加苍术10g。

2.桂芪汤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弱儿童,大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卫气有温养肌肤、开合毛窍、调节寒温、抵御外邪的作用。表卫气虚,营卫不调,营阴外泄则汗出;腠理疏松,病邪乘虚入侵则感冒;汗为津液,病久气阴内耗,正不御邪,更易频发感冒。以桂芪汤(桂枝2g、白芍12g、黄芪15g、甘草3g、生姜1片、红枣10枚)加味治疗,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方中桂枝温经通阳,发表散寒,以解肌表风寒之邪;芍药敛阴和营,且可监制桂枝,不使汗散太过。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能和营卫而解表邪。生姜助桂枝发汗以和卫;大枣助芍药以养营;甘草调和诸药。重用黄芪一味,补气而固表,对体虚易感冒者尤为合度。桂芪汤的用量是桂枝2g、白芍12g,如纳呆者加炒谷麦芽、炒楂曲;如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稆豆衣。

⒊ 抗敏通窍方

小儿鼻炎实为儿科的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咳嗽,甚则头痛、眩晕、低热等。临床上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单纯性鼻炎更为多见。前者属于中医的“鼻鼽”范畴,后者属于中医的“鼻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加之寒温不能自调,养育稍有不当则易外感病邪。先生常用抗敏通窍汤(乌梅9g 防风9g 甘草5g 细辛3g 白芷6g 川芎6g 苍耳子9g 辛荑6g)加味治疗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乌梅有良好的脱敏、抑菌作用。苍耳子、辛荑、细辛善通鼻窍,“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防风、白芷祛风止痛,消肿排脓。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生甘草泻火解毒,和缓调中。如咽红肿痛者,加牛蒡子、僵蚕、玄参、青黛;如咳喘气急者,加炙苏子、葶苈子、黄芩、地龙;如流涕黄浊者,加鱼腥草、黄芩、桃仁、红花;如缓解期患者,加红花、桃仁、当归、白芍、熟地。临床许多病例,如长期咳喘、低热、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等,可以通过治鼻而奏效。鼻咽部的病理过程还与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有关,临床上可通过对鼻咽炎的治疗易使这些疾病症状缓解。

 

中药敷贴离子导入治疗哮喘发作64例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203页

摘要:用中药2号方、5号方穴位敷贴,64例均为非哮喘持续状态的急性发作患者。

辨证分组:

64例患者分为以下4组:2号方儿童组12例,2号方成人组10例;5号方儿童组30例,5号方成人组12例。2号方证(寒证),5号方证(热证)。

治疗方法:

2号方由白芥子、延胡索各2份,甘遂1份组成。5号方由生石膏30份,麻黄、甘草、苍耳子各5份,辛荑、黄芩各3份,夏枯草、白芍各10份组成。敷贴方法:①将2号方药研粉并以姜汁调匀,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药团6只,置于百劳、肺俞、膏肓3对穴位上,加绒布覆盖。②5号方煎汁,用2块8×12厘米大小的6层纱布浸透,置于以上穴位;加置两块大小相当的电极板,通以直流脉冲电流,正极置于肺俞、膏肓,负极置于百劳穴。时间3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次。

治疗效果:

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7.5%。儿童有效率为95.2%,其中2号方组100%,5号方组93.3%,成人有效率为72.7%,其中2号方组为70%,5号方为75%。

二、肺功能检测: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患者肺功能状况与其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儿童组治疗前后各参数改善显著,成人组虽有所提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三、有关的生化、免疫、内分泌检测:本组病人所有血液检查采取了将治疗前后血清低温保存、同批测试,以减少批间误差的方式。

⒈总IgE:以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儿童组治疗前90%高于正常值,成人组高于正常值者仅占47.1%。治疗后儿童患者总IgE下降明显,成人患者改变不大(P(0.05)。

⒉血浆cAMP、cGMP,cAMP(cGMP测定,治疗后儿童组cGMP下降(P

讨论:

本文所用的肺俞、膏肓、百劳三对穴位,位于颈胸椎两旁,前二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后者为经外奇穴,通一身之阳气,宣肺开胸。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论,以上三穴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和治疗有效穴。两方一寒一温,利肺气,祛邪气,豁滞痰,解痉抗敏,借离子导入仪的穴位刺激,以药物离子皮肤渗透而发挥作用。本疗法有⑴对哮喘急性发作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小儿哮喘疗效显著。⑵能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对大气道作用显著,对小气道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⑶能降低血清总IgE水平,提示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⑷能调节环核苷酸水平,参与哮喘缓解。⑸本法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不明显,不参与内分泌调节机制。

 

中药敷贴治疗哮喘的动物实验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6期

摘要:以中药敷贴药物2号方、5号方敷贴豚鼠哮喘模型颈背部,结果发现:两方能延长哮喘发作潜伏期,减轻哮喘程度;对由组胺和乙酰胆碱致痉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显着松弛作用;对肥大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对腹腔淋巴细胞环核苷酸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提高肺β受体Rt值,降低Kd值,使β受体功能增强;使细支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程度减轻。

 

二十种小儿常见病的食物疗法

感冒:

⒈ 葱乳饮 发汗、利尿治疗新生儿鼻塞流涕的风寒感冒。每次用葱白5枚,洗净剖开,加母乳50毫升,放入杯中加盖,隔水蒸熟,去葱后,倒入奶瓶内,喂婴儿饮服,每日2~3次,连服2~3天。

⒉ 姜糖茶 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取生姜10g,洗净,切丝,放入锅内,加红糖15g,再加水150ml,煮沸后,将汤倒入盖杯内。加盖待温,趁热顿服,汗出为佳。3. 西瓜西红柿汁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疗夏季感冒。号称天然白虎汤。取西瓜瓤去子,西红柿洗净,用沸水泡过,去皮、子,分别用洁净纱布,绞挤取汁,将两者等量的汁液合并,代水随饮。

咳嗽:

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在气候多变时不能适应,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尤其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治疗应以化痰为主。不可过早应用润肺止咳药,如冰糖炖生梨、枇杷膏等,以免肺邪恋。

⒈ 萝卜饴糖饮 化痰止咳,治疗咳嗽和百日咳。取白萝卜500g洗净,连皮切成薄片,放入大碗中,加饴糖200ml,搅拌,浸渍一昼夜。每次饮服萝卜汁15~30ml,日服3次。

⒉ 杏仁茶 化痰止咳,治疗咳嗽。①取苦杏仁6~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饮服。②取苦杏仁7粒、甜杏仁14粒,用沸水泡一会,去皮尖,捣烂,加水适量,用洁净纱布绞汁,煮沸加白糖适量。每日1剂,分2次饮服。

哮喘:

⒈ 北瓜膏 止咳平喘,治疗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取北瓜1只,约1斤左右,洗净、切碎,加等量饴糖,略加水,放入砂锅内,煮至极烂,置洁净纱布中挤汁,去渣再煮,浓缩后,再加生姜汁十分之一(即50ml瓜汁中加生姜汁5ml),每次1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⒉ 麻黄杏仁豆腐汤 清热宣肺,化痰平喘。用麻黄6g 苦杏仁10g 豆腐30g 共煮1小时,去麻黄、杏仁、吃豆腐饮汤,早晚分2次食服。

冬虫夏草炖鲜胎盘 益气补肺、止喘。治疗哮喘、盗汗。每次用冬虫夏草15g 鲜胎盘四分之一个,洗净,放入蒸锅内,加水适量,蒸热,分2~3次食服。

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顿咳,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病因主要由于素体不足,调护失宜,内蕴伏痰,时行风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所致。

⒈ 鸡苦胆 镇咳解痉。取鸡胆汁加白糖适量,放入碗内,隔水蒸15分钟,待糖溶解备用。周岁以内2天服1个鸡胆汁,2~5岁每天服1个,大于5岁每天服2个。均分3次服,连服5天。

⒉ 麻贝梨 润肺止咳化痰。①取生梨1只,洗净,挖去心,加生麻黄1克、川贝母粉3g ,放碗内盖严,蒸熟,去麻黄,食梨饮汁,分2~3次食。②取生梨1只,洗净,挖去心,加川贝粉3g,放碗内盖严,蒸熟,食梨饮汁,分2~3次食。③取生梨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适量,蒸熟饮汁,分2次食。

上法一般不用于伤风咳嗽,以免恋邪咳久

荸荠汁 清热化痰。取荸荠500g 蜂蜜50g。将荸荠洗净,捣碎,挤汁与蜂蜜混和,加水少许,煮沸,每次服2汤匙,日服2次。

向日葵梗心(向日葵茎髓)镇咳。取向日葵梗心15g洗净,捣烂取汁,冲开水加白糖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7~10天。

口疮:

口疮的临床特征为口腔粘膜、舌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可见局部疼痛、拒食、口臭流涎,甚则发热等症。本病由脾胃积热和虚火上炎所致。

⒈ 荸荠 清热解毒。取干荸荠数个,烧存性,研末掺患处,1日多次

羊乳 温润补虚。用羊乳缓缓滴口中溃疡处。

⒊ 西红柿汁 生津。取西红柿若干,洗净,用沸水泡过,剥皮去子,用洁净纱布绞挤汁。将西红柿汁含口内,每次含数分钟,1日数次。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佳,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主要是由于喂养失当所致,多见于1~6岁的小儿。本病初起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病久后也可出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症状,但与疳证不同。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食欲不佳,则不属此范围。

⒈ 西红柿汁 生津止渴,健胃消化。取西红柿若干,洗净,沸水泡过,去皮、子,捣烂挤汁(以不放糖为好),每次饮服100ml,日2~3次。

⒉ 醋浸生姜茶 健胃散寒。取生姜若干,洗净切片,用醋浸一昼夜。用时取生姜3片,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待温,代茶饮

山楂片、山楂糕 健胃消食。山楂片或山楂糕(市上食品商店有售)。每天吃山楂片1~2小包,或山楂糕1~2块,分2次,饭后吃,连服7~10天。

婴儿泄泻:

婴儿泄泻又名消化不良。临床特征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较为多见。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迁延不愈,可导致疳症,影响生长发育。

⒈ 山楂炭 消化止泻。将山楂炒成炭,研细末,备用。2岁以下每次0.3g,2~5岁每次0.6g 均1日服3次,用温开水化服,可酌加白糖调味。

炮姜炭 温中止泻。将炮姜炒成炭,研细末,备用,2岁以下每次0.3g,日服2次;2~5岁每次0.3g,日服3次。均用温开水化服,可酌加白糖调味。

⒊ 酒浸杨梅 温中散寒、消食止痛,治疗寒泻。取熟杨梅(不论黑白均可)若干,洗净晾干,浸入烧酒内,酒量以浸没杨梅为度,1周后可用。6~12岁每次吃酒浸杨梅1~2个,1日2~3次。3~5岁每次饮杨梅酒3~5毫升,1日2~3次。

⒋ 复合淮山粉 健脾止泻,治疗脾虚泄泻。将莲子芡实山药焙干后,等量混和,其研细末,备用。适宜于6~12个月的婴儿应用。取复合淮山粉20~30g加白糖适量,水调成稀糊状,蒸熟食之,每日1次。

燕窝糯米粥 益气养阴,健脾止泻,治疗脾虚泄泻。取燕窝9g水泡发,拣净毛羽和杂质,加水适量,文火久炖,待烂熟,再加糯米50g煮粥一天分食,服完为度,连服数天。

苹果汤 止泻,治疗泄泻的辅助饮料。取苹果一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煮,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婴儿。1岁以上者可以吃苹果泥。每次50~100g 1日3次(取熟苹果,洗净去皮去心,捣烂成泥)。

蛔虫病:

蛔虫病,临床特征为食欲异常,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见有成虫或粪检有虫卵等。

使君子 驱蛔虫蛲。取使君子若干用文火炒熟,去壳。每岁每次1粒,最大量不超过10粒,早晨空腹一次嚼食,连用7天。幼儿可改用使君子肉粉,即将炒熟使君子肉研成粉备用。每岁每次用0.3g+0.3g(如2足岁每次用0.6g+0.3g),最大量每次为3g+0.3g(即3.3g)。日服3次,连用3天。

⒉ 乌梅 安蛔止痛。乌梅5~10个,水煎浓汁,1次顿服。日服1~2次。腹痛停止为度。忌服油腻。

蛲虫病:

蛲虫病,临床特征为夜间肛门奇痒。本病因吃入蛲虫卵感染的食物,或污手传染,或自身感染所致。在家庭或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中易于传播。

向日葵子 驱虫。每日生食向日葵子60~120g,连服1周。

⒉ 使君子 服法同驱蛔。连服7天为一疗程。停两周后再继续第二疗程。

水肿:

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种,阳水以肾炎为多,阴水以肾病为多,肾炎主要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好发于3~12岁的儿童 。肾病主要表现为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低蛋白血症,好发于8岁以下的儿童。

⒈ 消肿饮 利尿消肿,治疗肾炎水肿。取鲜玉米须6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渣,加白糖适量,代茶频饮。

⒉ 清蒸乌鱼 可补脾利水,消退肾炎、肾病的水肿。取乌鱼1条,约1斤,将乌鱼剖腹,去内脏和鳞,加葱姜、酒,不加盐,炖透,服食适量。

⒊ 清炖甲鱼 滋阴补肾,可消退肾病水肿。取甲鱼1只,大小不论,将甲鱼剖腹,去内脏,褪衣。加适量水和葱、姜、酒。不加盐,炖透,适量食服。

遗尿:

荔枝肉 每天吃荔枝干10个,连吃1~2个月,秋冬季为宜。

⒉ 鸡、鸭肚肠 止遗。取鸡肠或鸭肠一副。内外洗净,焙干研末,加白糖适量拌匀,每日睡前服1.5~1.7副,温开水送下,连服5~7天。

⒊ 盐炒龙虱 补肾滋阴。取新鲜龙虱若干,加食盐少许放铁锅内,文火炒熟,去翅及头、爪服食。每次5只,睡前食。

附子牛肉汁 温补脾肾,治疗肾阳虚的遗尿。取附子9g、牛肉100g洗净,切成小块,放入瓦盅内,加陈酒少许,不放水,用炭结火煨8~10小时,取牛肉汁,加适量食盐,临睡前温服,牛肉可于翌晨作佐餐之品。宜于冬季连服3个月。

贫血:

本病属于血虚范畴。主要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所致。

菠菜猪肝汤 补血,治疗贫血。适用于年长儿童。取菠菜100g洗净,猪肝30g洗净,切成片。先将适量的水煮沸,加入菠菜和猪肝,煮沸数分钟后,加食盐调味,作菜下饭,每天1次,治愈为度。

⒉ 加味蜜饯红枣 补气生血。取红枣50g洗净,用温水泡发;花生米衣50g包煎,加水适量,用文火煮1小时左右,捞出花生米衣,加赤砂糖50g,将糖溶化后,收汁即可。食红枣,每次10只,1日2~3次,或以适量为度。

⒊ 芝麻 暖脾补血。取黑芝麻若干洗净、炒熟(亦可加炒熟胡桃肉等量)研末,加蜂蜜或白糖少量,每次服1~2匙,每日服2次,久服有效。

香蕈 益胃气,补血虚。取香蕈9g温水泡发后,洗净,将泡发液去沉淀物后与香蕈共煮,可加适量水,煮半小时左右食。每日1剂,连服2~3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的血虚和虚劳范畴。发病原因与肾脏虚损有关。肾精亏损,则骨髓不充,精血不能复生;肾阳不振,则不能温养它脏,出现贫血、发热等症。

⒈ 红枣黑木耳跟羹 健脾补血。取红枣20只洗净,黑木耳15g,以温水泡发并洗净,两者一起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适量,置蒸锅中,蒸1小时左右成羹,1次或分次食,久服有效。

牛骨髓饼干 补肾填髓。取牛骨髓若干洗净,文火熬油,乘热将饼干(甜咸均可)浸蘸,随即取出,次序透备用。每次吃2~4片,日2次。久服有效。

⒊ 山药红枣紫荆皮汤 健脾补血,行气。取山药30g 红枣10只,紫荆皮9克。加水适量,文火煎半小时,饮汤。每日1剂,分2~3次饮服。

紫癜:

本病属血证范畴。多由感受风热、邪入营血、气不摄血、阴虚火旺等所致。

花生衣红枣汤 健脾止血。取红枣30只、花生衣30克(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花生衣饮汤,食枣亦可。每日1剂,1次或分次服完,5天为一个疗程。

⒉ 骨髓红枣糯米粥 健脾补肾,填髓。取胫骨若干(猪、牛、羊骨均可),洗净,先煮1小时,去骨后加入红枣、糯米,煮成稀粥。每日吃2次,每次约1小碗。15~30天为一个疗程。也可每日取骨髓1~2g加入红枣糯米粥内服食。

血友病:

血友病是先天性凝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属中医血证范畴。发病原因大多与气虚、血热有关。气虚不能摄血,血失统摄,不循常道,则血溢于脉络之外; 血分有热,血随热动,则溢出常道。

猪肤红枣膏 和血止血。取鲜猪肤100g 红枣30只,均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烂,食之。每日2次,每次适量为度,疗程不限。

⒉ 白芨粉 收敛止血。每日用白芨粉2~6g分3次,用温开水吞服。疗程不限。

血尿:

血尿是一种症状,可以出现于许多疾病,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紫癜、肾结核等病,原因非常复杂。

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发病原因大多是肾阴亏损,虚火亢动,热迫血下行,或心火亢盛,暗伤肾阴,热移膀胱所致。

竹叶茅根茶 清热利尿。取淡竹叶10g 鲜茅根30g,加水适量煎煮,待水沸后随即离火,盖严,温浸半小时。代茶频饮。可酌加白糖调味。

藕汁饮 凉血止血。取鲜藕2斤、生梨1斤、荸荠1斤、红皮甘蔗1斤、鲜生地半斤,均洗净,将荸荠、甘蔗去皮后一同榨汁。每次服1小杯(约100ml),1日3~4次。不限疗程。

汗症:

汗症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大多因表卫虚弱、营卫不积、气阴两虚所致,俗称虚汗,多见于婴幼儿,亦可见于较大儿童。临床表现有盗汗,自汗两种。

⒈ 黄芪红枣汤 益气固表止汗,治疗自汗。取黄芪15克、红枣20只,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红枣也可吃。不限疗程。

⒉ 炒豆腐皮 养胃敛汗,治疗自汗、盗汗。取豆腐皮1张,洗净,以温水泡发后切丝,用素油煸炒,调以葱盐,食之,每日1张,不限疗程。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发病原因是素体脾虚湿重,又挟风热,阻于皮肤。

⒈ 鸡子黄油 生肌长肉。取鸡蛋3~4只煮熟后去蛋白用黄,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焙炒至焦,取油。外涂患处,一日3次。治愈为度。

⒉ 生菜油 解毒生肌。取生菜油用消毒棉签蘸涂患处,1日3次。

荨麻疹:

荨麻疹,是外感风邪与血热相搏所致。

芋梗炖冰糖 治疗荨麻疹。有祛风、解毒、消肿作用。取干芋梗50g 切碎,加水适量和冰糖炖熟,食之。每日1剂,分2次食。

⒉ 加味乌梅饮 祛风、生津、解毒,治疗荨麻疹。取乌梅9g 防风6g 生甘草3g 加水500ml,文火煎煮15分钟,每天1剂,饮汤代茶。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