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张汝伟-->医案

医案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案1 毕× 女 28岁

初诊:右胁下隐痛已三月,据西医检查为黄疸性肝炎,曾入某院治疗,其效不彰。诊其脉细弦,乃阴黄之象。右胁下隐痛,是肝气抑郁;面目萎黄,脾湿甚也;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胃气弱也。治拟健胃、和肝、去湿、退黄。

茵陈9g 制苍术6g 茯苓9g 黄柏4.5g 制半夏6g 小温中丸6g(分两次吞) 黑山栀9g 炒米仁12g 青皮陈皮(各)4.5g 赤小豆9g 佛手花3g 四剂

二诊:右胁隐痛较减,惟肝郁未舒,头痛肢体乏力,脉转弦滑。宜疏肝化湿,佐以和胃。

川芎2.4g 苦丁茶3g 二妙丸9g(包煎) 山栀皮4.5g 白蒺藜9g 茯苓皮12g 车前子9g(包) 连翘壳9g 青皮、陈皮(各)4.5g 广郁金4.5g 生米仁、熟米仁(各)6g 4剂

三诊:面目萎黄,四肢无力,白带淋漓,经事超前,脉来尚弦,苔薄尖绛,偶因情志不遂,相火上炎。治拟清心熄热,化湿利水。

焦山栀9g 椿根皮9g 制苍术6g 黄柏皮6g 茵陈9g 连翘9g 乌贼骨9g 炒防己4.5g 潼木通3g 炒米仁12g 炒陈皮6g 四剂

四诊:药后症情较减轻,带浊亦少,惟头晕时作,口泛水涎。可见水湿未清,仍宗前意加减。

茵陈9g 制苍术9g 厚朴花3g 陈皮6g 仙半夏6g 黄连1.2g 小温中丸9g(分两次吞) 炙乌贼骨9g 炒白芍6g 川楝子4.5g 广郁金4.5g

五诊:诸症较瘥,白带未净,兼有阴痒,脉仍弦滑,湿热下注,宜泄肝化湿。

龙胆草3g 胡黄连3g 苦参子2.4g 炒黄芩4.5g 盐水炒黄柏4.5g 柴胡3g 炙乌贼骨9g 炒防己4.5 g 车前子9g(包) 鸡苏散12g(包) 炒丹皮6g

外用方:蛇床子9g 苦参片9g 吴茱萸3g 煎汤洗涤阴部。

六诊:面及巩膜萎黄均退,诸症均减,带仍未净,再拟胃苓法。

制苍术6g 厚朴3g 陈皮6g 炒泽泻6g 猪苓、茯苓、赤苓(各)6g 炒白芍6g 肉桂3g 黄柏皮4.5g 川楝子4.5g 炒米仁12g 碧玉散12g(包)

按:黄疸不离乎湿,然有阴阳虚实之别,本例初诊为阴黄之象,故方用温化;二诊则以疏肝化湿为主;三诊因情志不遂而相火上炎,治须清心;四诊则守前法化湿退黄;五诊湿热下注,肝有伏热,故治以泄肝清热;六诊黄已退,诸恙减,乃用胃苓法以调摄之。

 

案2 朱× 女 55岁

初诊:头痛自后脑而遍及满头,心烦不宁,夜寐不安,已有数月。脉细弦,苔薄腻。此肺胃痰热,挟肝风上逆所致。宜化痰清热疏风治之。

制苍术4.5g 炒防风4.5g 白芷1.2g 辰灯芯1.2 g 生石膏9g 薄荷2.4g(后下) 炒川芎3g 朱茯神9g 仙半夏9g 夏枯草9g

二诊 进前方后,头痛较减,心烦亦宁,苔中剥,宜仍前意加减。

羚羊角粉0.6g(吞) 炒川芎2.4g 生石膏12g 生地9g 白蒺藜9g 夏枯草9g (石朱)茯神9g (石朱)灯芯1.5g 生龙齿12g 生牡蛎30g(二味先煎) 广郁金4.5g 竹叶3g

按:头痛之症,很为复杂,此由后脑而起,都认为督脉之病,应用温阳,如鹿角附子、肉桂等,又或认为太阳经,应用表散,如羌活荆芥、防风等。余诊断为阳明之热,引动肝阳,蒸化痰湿所致。第一方用苍术白虎而痛减,第二方加入羚羊,服后诸恙悉除,其辨证体会在脉细弦也。

 

案3 吴× 男 37岁

初诊:头痛在前额及两太阳,业已两年余,时发时止。近则发作更甚,睡时有痉象,呓语,精神日渐衰弱,口渴,脉左细软,右滑,宿有遗泄。此乃肾水亏而相火上炎,挟有痰浊,无从排泄。宜养阴降逆,化痰安神,切勿再投风药。

制熟地15g 磁石15g(二味同打) 竹茹4.5g 鳖甲9g(二味先煎) 白蒺藜9g 玳瑁6g 远志肉6g 雨前茶3g 干荷叶一张 龙胆草2.4g 石决明30g(打)

二诊:进育阴滋肾之法,经年头痛竟得以止,精神焕发,惟睡眠尚少安宁,胃纳见馨,拟前意增入健脾运中之品。

制熟地12g 山茱萸肉9g 沙参9g 炒淮山药9g 炙鳖甲9g 龟版9g 远志肉9g 白蒺藜9g 炒白芍6g 煅牡蛎18g(先煎) 生甘草2.4g

三诊:据述头痛完全消失,诸恙均平,希长服以杜后患,拟丸方常服,仍宗壮水以固本为要:

六味地黄丸240g 用淡盐汤过服,每早、晚服9g。

按:此症服用地黄丸240g后,头痛未复发,患者头痛多年,每谓遇脑力思考,则痛加甚,余无别恙,再三探问,始知偶有梦遗,因思脑为藏精之所,用脑甚痛,精不足也,精不足由于肾水亏,水亏则火旺,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竟将多年宿疾,数剂而消失之。

 

案4 王× 女 62岁(偏右头痛)

初诊

偏头痛,3年有余,发时目赤如火,痛不能食,两脉濡细无力,苔中剥,两旁白腻成条。此由阳明之湿,蒙蔽清阳,少阳之火上炎。宜清阳化湿清热治之。

厚朴花1.5g 九节菖蒲3g 菊花9g 蔓荆子9g 制女贞子9g 潼蒺藜9g 知母9g 竹沥半夏6g 桑叶6g 羌活、独活(各)1.2g 牡蛎24g(先煎)

二诊:进前方3帖后,痛势较减。脉来仍形细濡,苔剥质绛。病久阴分受损。而阳明之热不能透发,阴既不能涵阳,以致肝阳上逆,拟升清阳而退里热,固肾阴以平肝,用仲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3g 酒炒黄连1.2g 酒炒黄芩4.5g 生石膏15g 牡蛎24g 龙齿9g(二味先煎) 生地9g 知母9g 潼蒺藜、白蒺藜(各)9g 菊花9g 丝瓜络4.5g

三诊

进葛根芩连合玉女煎法后,痛减7、8,脉之濡细者,转为左寸关独弦。可见蕴伏之风热,已得松动,仿《内经》从右引左之意,参入泻肝泄风法。

玉泉散12g(包煎) 龙胆草1.5g(研末分2次吞) 葛根3g 辛夷4.5g 菊花9g 路路通9g 白蒺藜9g 晚蚕砂9g(包煎) 鲜荷叶1张 龙齿9g(先煎)

按:此症为之审证求因,先从病发之经络部位以为因素,投剂后,虽能稍减而仍未根除,后因诊脉左寸关独弦数,而兼治其肝,本《内经》从左引右,从右引左之旨,而用龙胆草吞服之,果然1帖知而2帖愈,未再复发。

 

案5 晏× 女 46岁(偏左头痛)

初诊

脘腹胀痛,内有寒湿,木邪乘土,肝气郁而上旋,头痛偏左,嗳气上逆,吐之不出,烦闷而不舒,大便坚约,脉来细弦,苔薄腻,宜温运中焦,兼以疏肝熄风。

吴茱萸1.8g 炒白芍6g 制苍术6g 陈皮6g 炒川芎2.4g 刺蒺藜9g 柏子仁9g 泽泻9g 苏叶梗4.5g 姜竹茹4.5g 玫瑰花二朵

二诊

进疏肝熄风之法,嗳气上逆已平,大便亦通,偏左头痛亦定,诊脉左部仍见细弦,气仍略升,牙浮微痛,余火未熄,宗上加减。

刺蒺藜9g 苏子9g 连翘壳9g 炒白芍9g 玉泉散9g(包煎) 姜汁炒黄连0.9g 吴茱萸1.5g 仙半夏6g 乌药4.5g 炒陈皮4.5g 姜竹茹4.5g

按:此症与上例王案,一为偏右,一为偏左,治法各异,前用清泻肝火为主,后以温运中焦为治,在辨证上,不可拘泥在头痛上着想,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分析明辨,综合施治,才能见效,所以治病全在活法,最忌刻舟求剑也。

 

案6 王× 女 40岁(经行头痛损目失明)

初诊

每遇经行,必先头痛,牵引颈项,目视偏右,病历十年,右目已因病而失明,今左目亦痛。诊脉左弦数,右弦滑,显系心脾之阴不足,而肝为之不靖。治拟益心脾而和冲任,宗叶天士“调经不离乎奇经”之意治之。

白蒺藜9g 夏枯草9g 狗脊9g 续断9g 杜仲9g 炒党参9g 炒白芍9g 当归身9g 青葙子9g 生地12g 雨前茶2.4g

嘱:此方服4帖,隔1月后再复诊。

二诊

前进益心脾,和冲任之剂,经来时,头目均已不痛,脉转细软,苔薄尖绛,拟前意加入育阴之品,以图根治不发,可望右目复明。

当归丸3粒(吞服) 鸡血藤膏9g(冲入) 白蒺藜9g 夏枯草9g 狗脊9g 杜仲9g 青葙子9g 生山药9g 炒白芍6g 炒丹皮6g 石决明30g(先煎) 生地12g

三诊

前进育阴之剂后,临经头目之痛已蠲,但素体血亏,此次经来,略有胀满,脉细软,舌质红而尖绛,仍拟前法加补气治之,使气血得以平衡。

炒党参9g 淮山药9g 制熟地9g 桑寄生9g 杜仲9g(盐水炒) 巨胜子9g 鸡血藤膏9g(冲入) 制女贞子9g 当归丸3粒(吞服) 制香附6g 炒白芍6g

此方服后,精神健旺,经事正常而愈。

按:此症所以愈发愈剧者,因只知治肝熄风止痛,不根据脾为统血,使土旺不为木乃可以生金,金旺则可以制木,而生肾水,肾与奇经有相联关系也。此症经来前必头痛,目痛者,病全在肝肾,今宗《金匮》治肝必先实脾之法,所以用补脾滋肾之法,将十年宿疾,一旦蠲除。

 

案7 沈××,男,28岁。

初诊

肝气郁滞,上逆侵肺,咳嗽咯血,色紫暗,业已二月余,经治不愈。诊脉左关独弦,余部细劲;苔薄白,质绛。此为血内溢而有瘀积。宜疏肝理气,化瘀和营,勿专止涩。

鲜生地15g 湖丹皮6g 仙鹤草12g 制香附6g 干藕节9g 山栀仁9g 炒淡黄芩4.5g 炙乳香3g 炙竹茹4.5g 海浮石12g 生蛤壳15g 净血竭3g 3帖

二诊

进疏理通瘀之法,咯血已止。惟病久缠绵,阴气已伤,中脘略有隐痛。慎防阴不涵阳,有续发之虞。再予养阴清热,仍带化瘀理气,以善其后。

生地、熟地各9g 川石斛9g 山栀9g 干藕节9g 桃仁泥9g 生香附6g 生白芍6g 炒丹皮6g 淡竹叶3g 台乌药3g 黛蛤散12g(包) 3帖

按:患者吐血后,经医治2月,以止涩为主,致有积瘀而不愈。经用化瘀法后,血即止,第二方用原意佐养阴法而痊愈。

 

案8 赵××,男,54岁。

初诊

右足猝然痛楚而胀大,形寒身热,头痛耳鸣。苔腻,脉弦。风寒外袭。治用疏表通络之法,参独活寄生汤加味。

酒炒独活6g 桑寄生9g 炒荆芥4.5g 炒防风4.5g 左秦艽4.5g 川续断9g 怀牛膝9g 晚蚕砂4.5g(包) 丝瓜络6g 带须葱白三茎 1帖

二诊

服药后,表热渐退,右足酸痛亦减,但尚觉形寒,小溲转为短赤,大便不行。表邪与伏热未清。当用和营宣化法。

川桂枝2.4g 炒白芍9g 炒防风4.5g 炒黄芩3g 炒瓜蒌仁9g 焦六曲12g 西秦艽4.5g象贝母9g 炒米仁12g 牛膝梢9g 车前子9g(包) 炒陈皮4.5g 2帖

三诊 诸恙均已大减,但耳鸣神疲。应清肃余邪,方用轻宣为治。

处方:仙半夏9g 陈皮4.5g 西秦艽4.5g 象贝母9g 炒米仁12g 海蛤散12g(包) 净蝉衣3 g 赤茯苓9g 牛膝梢9g 炒防己6g 淡竹茹4.5g 服3帖而愈。

按:此症由当风洗足,风冷乘袭,因而病起右足猝然胀痛,此为风痹之渐。但感邪尚在表分,故以疏表通络为治。复诊表热渐退,惟尚有形寒,是营卫不和,乃投桂、芍而病得以解。三诊之治,为清肃余邪而已。

 

案9 贾××,男,56岁。

初诊

举重劳力伤阴,盗汗淋漓,七日来彻夜不眠,口干欲饮。脉细无力,苔薄质绛。宜育阴和阳以止汗,冀能安卧则佳。

带皮黄芪9g(炒) 炒防风3g 淮小麦9g 朱茯神9g 料豆衣9g 当归身9g(炒) 大白芍9g 炒淡黄芩3g 姜竹茹3g 左牡蛎24g 1帖

二诊:盗汗已止,口干亦减,得入眠5小时。苔尖仍绛。心火未清。再宜养心安神,以善其后。

丹参9g 淡黄芩4.5g(炒) 盐水炒川黄柏4.5g 广郁金4.5g 仙半夏6g 北秫米9g 料豆衣9g 左牡蛎24g 盐水炙灯心30寸 淮小麦12g 焦山栀9g 2帖

按:心阳内炎,神不得安,故失寐而盗汗频泄。方以固表清心敛汗法,二诊而愈。

 

案10 张××,女,41岁。

初诊:脾胃运气机能素弱,连进生冷食物,又感风寒,致成暴泄,粪见灰黑。脉右关弦滑,苔白腻,脘痞胀。宜温中和胃,佐以消导。

淡吴茱萸1.8g 炒白芍6g 制苍术3g 焦山楂肉9g 焦枳实6g 焦六曲9g 青皮、陈皮各4.5g 广木香4.5g 鸡苏散9g(包) 制川厚朴3g 炒米仁12g 2帖

二诊

药后泄已止,临圊反见不爽,腹中隐痛,粪转青色。脉濡弦,苔白腻。此为积滞与湿热混淆,肝胃失和。宜再化积疏肝清湿。

逍遥丸9g(包) 保和丸9g(包) 木猪苓9g 炙鸡金9g(春砂仁1.8g同打) 青皮、陈皮各4.5g 鸡苏散9g(荷叶包) 生米仁、熟米仁各9g 瓜蒌仁9g 炒枳壳4.5g 鲜佩兰4.5g 2帖

按:饮食失节,脾胃不能消化,且外邪内袭,致成暴泄,此为旁流。治之还须消导,使食滞化而脾胃和,病即安矣。

案11 徐×,43岁。

初诊

自诉身热一日,即觉咽津刺痛,视之则满喉白腐,表热似微,但按之则灼手。脉细弦劲。此由郁火内燔,阴分受戕,白喉类症也。宜用养阴泄热为治。

西洋参2.4g 鲜生地30g 鲜沙参15g 京玄参9g 鲜石斛9g 金果榄4.5g 生蛤壳30g 生牡蛎30g 嫩射干3g 玉桔梗3g 1帖

外吹方:中白散柳华散珠黄散,三散等分,和合用。

二诊:昨药服后,痛势略减。原方去射干、桔梗,加秋石2.1g(化水),炒丹皮9g 1帖。外吹药同前。

三诊 痛势大减,腐亦渐脱。仍用原方加生白芍、冬瓜子、漂中白各9g 服3帖而愈。

按:此症系情怀悒郁,相火炽盛,肾阴不藏,肺金受烁,故用养阴泄热法。幸治之尚早,未至漫延。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