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素问悬解-->卷四 孔穴-->气穴论二十八

气穴论二十八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黄帝问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其信然乎以上,旧误在阴阳应象论。

六合,十二经脉之合,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十二经表里相合,是谓六合。气穴,脉气之孔穴。属骨,骨节之连属。分部,分野之部位。外内之应,皆有表里,阳外阴内,表里相应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真数,至数也。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俞与腧同。

脏腧五十穴,五脏之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五五二十五,左右合五十穴,腑腧七十二穴,六腑之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详见《灵枢,本输》。水腧五十七穴,热腧五十九穴,详见水热穴论。

项中央一穴,濛门一穴,耳中多所闻二穴,天窗二穴,肩贞二穴,眉本二穴,天柱二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背俞二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委阳二穴。

项中央一风府一穴,瘖门,即痖门,一穴,皆督脉穴也。耳中多所闻,即听宫,左右二穴,天窗左右二穴,肩贞左右二穴,皆手太阳经穴也。眉本一攒竹,左右二穴,天柱左右二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王冰注:《甲乙经》、《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俞。林亿新校正:大椎上傍无穴,大椎下傍穴名大杼。背俞王冰注:即大杼。左右二穴,中(月吕)两旁各五,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左右凡十穴,委阳左右二穴,皆足太阳经穴也。

天突一穴,脐一穴,关元一穴,扶突二穴,下关二穴,曲牙二穴,大迎二穴,犊鼻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

天突一穴,脐中一神阙一穴,关元一穴,皆任脉穴也。扶突左右二穴,手阳明经穴也。下关左右二穴,曲牙,即颊车,左右二穴,大迎左右二穴,犊鼻左右二穴,巨虚上下廉一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四穴,皆足阳明经穴也。

天牖二穴,上关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枕骨二穴,完骨二穴,肩解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分肉二穴。

天牖,左右二穴,手少阳经穴也。上关,即客主人,左右二穴,目瞳子髎、浮白,左右四穴,枕骨一上窍阴,左右二穴,完骨左右二穴,肩解,即肩井,左右二穴,两髀厌分中髀枢,骨分缝中。一环跳,左右二穴,分肉,新校正:按,《甲乙经》无分肉穴详处,所疑是阳辅,在足外踝上。左右二穴,背足少阳经穴也。

天府二穴,膺腧十二穴,胸腧十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跷四穴。

天府,左右二穴,手太阴经穴也。膺腧十二穴,云门、中府,左右四穴,手太阴经穴也,周荥、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八穴,足太阴经穴也。胸腧十二穴,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十二穴,足少阴经穴也。踝上横二穴,内踝上一交信,左右二穴,足少阴经穴也。外踝上一跗阳,左右二穴,足太阳经穴也。阴阳跷四穴,阴跷,即照海,左右二穴,足少阴经穴也。阳跷,即申脉,左右二穴,足太阳经穴也。

水腧在诸分,热腧在气分,寒热腧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游行也。

水腧在诸阴络,聚水之分。水热穴论:凡五十七穴,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容,外侧骨厌中。阳关,左右二穴,足少阳经穴也。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一五里,左右二穴,手阳明经穴也,大禁,谓禁刺之穴。《灵枢·玉版篇》:迎之五里,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传之后世,以为刺禁,故曰大禁二十五。凡此三百六十五穴,皆针之所游行也。旧本: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即热腧五十九内之穴,系水热穴论文,误衍于此。今删之。止得三百三十九穴。意者,大禁二十五,是五脏禁刺之穴各五,五五二十五穴,非但五里一穴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营卫稽留,气竭血着,卫散营溢,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营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内解泻于中者十脉,孙络之脉别经,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孙络,络脉之支分者。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穴与别经会通,故曰穴会。经深络浅,悉共此穴,非经穴之外又有络穴也。亦以应一岁,与三百六十五穴之应岁相同,以游溢外感之奇邪,奇邪自此游溢传衍。以通达本经之营卫。若奇邪外感,营卫稽留,气竭血着,卫散营溢,奇邪外客,营涩卫阻,卫气不通,则上下断竭,郁发而散越。营血不流,则经脉痹着,瘀蓄而满溢。血着营溢,则外为发热,气竭卫散,则内为少气。此宜疾泻无怠,以通营卫之阻。一见奇邪留着,而即泻之,无问其穴腧之所会在于何经。奇邪内解,泻于在中之大经者十脉。五脏之经,左右十脉。而孙络之脉,别经而行,其血盛而当泻者,与穴数相同,亦三百六十五脉。孙络满则注子大络,传注十二络脉之中。十二经之大络。络脉之多,以至三百六十五,非独奇经之十四络脉而已也。奇经八脉,经脉之络也,任、督、冲、带、各一,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左右各二,合为十四络脉也。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营卫不行,脉热肉败,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月囷)。留于节腠,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与三百六十五络之应岁相同。肉之大会为谷,聚会。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肉腠分理。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奇邪淫溢,经气壅阻,以至营卫闭涩不行,蓄积郁蒸,脉热肉败,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月囷)。若留于节腠之间,必将为废败之证,以积寒留舍弗去,则营卫格碍不居,久而肉卷筋缩,肋肘不得直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肌肉麻痹。命曰正气不足,此以大寒留于溪谷也。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而不深入者,则微针所及,与大痹之法相同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十二分,四肢之十二节也。此肉之所大会。亦经脉之所大会,故曰大谷。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十二经之气穴也。少十二俞者,除十二经之俞穴也。除十二俞外,大谷十二,小溪三百五十四,是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也。计三百六十六穴,中多一穴,王冰注:四当作三字之讹也。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法用针石,因而去之,去其邪而复其正也。此段旧误在五脏生成论。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