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夏少农-->证治经验-->五、其他疑难杂病的经验治法-->(二)阴阳寒热转化证治验-->3.骨结核

3.骨结核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医称“骨痨”,又称“穿骨流痰”,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初起常无特殊不适,局部皮色不变,久之或可出现酸痛。如生于腿部,可有行动乏力,故常被患者忽视,在偶一不慎而跌扑之后,则突然疼痛,肿势明显。此因该病病灶在深部,当骨质破坏,疾病透及皮肉时,方出现肿势,实则内已化脓。辨证上,初起属阳虚寒痰凝阻,治以阳和汤为主,可有疗效。待溃脓之后,则已阳损及阴,寒已化热,治则当予转变,除减少和阳散寒之药外,必须加用养阴佐以清热之品。

[经验方药]早期:鹿角霜15g 补骨脂15g 骨碎补12g 大熟地15g 麻黄1.5g 白芥子12g 炮姜3g 当归15g 杜仲12g 川续断12g

后期:鹿角霜12g 生地12g 熟地12g 补骨脂12g 骨碎补12g 象牙屑12g 首乌12g 白芍12g 杜仲15g 北沙参15g 生黄芪30g 白芥子12g 蒲公英20g 丹皮9g

以上三种疾病,初起都是阳虚而寒盛,久之则阳损及阴,阴虚生火,寒化为热,此与一般内科之阴阳两虚,虚火上浮不同,其所化之热可使病处肉腐化脓,损筋坏骨,乃外科之一特点,故《疡医大全》对此点,在内经病机十九条之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说,其义不仅限于疮疡之初起,更主要在阐明虽阳虚寒盛之证,到后期也可有火化之变,乃不可不知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