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陆瘦燕-->学术观点-->三、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三、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陆氏习用毫针,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所以比其他针具安全,可用于针治全身各穴。但由于毫针针体细软,容易弯曲,因此,他十分重视针具的制作和保养。当时陆氏使用的均是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他认为针具的好坏,主要在于针柄烧得是否均匀紧凑,针尖是否圆利得当,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发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针形”毫针针尖的统一规格。每日诊毕,对使用过的针具他都逐一整修,务使针体挺直,无弯曲,无缺损,针尖没有勾毛。

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但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氏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认为针尾加艾燃烧,藉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当对高热、局部红肿或抽搐、震颤等不能留针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陆氏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热,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即可。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但陆氏在随父临诊及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容易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发病,若能在伏天进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减轻发病或不发病,连灸三个伏天,可望痊愈,这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温针、伏针、伏灸由于疗效显著,很受病者的欢迎,在陆氏的大力提倡推广下,为许多针灸医家所采用,成为针灸医学的一大流派。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