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刘嘉湘-->医案

医案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案一:养阴法治原发性肺癌

冯××,男性,58岁,已婚,中医师。病历号176394

患者于1967年8月因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在当地辽宁省朝阳医院胸片示“左下肺肿块”拟诊左下肺癌,1967年9月18日赴北京首都医院就诊,拟诊左下肺癌,决定住院行开胸探查手术,一个月后住入该医院检查,于痰中找到鳞状细胞癌细胞,因心肌劳损及肺功能差,不适合手术治疗而出院。由××医院中医予以养阴清肺,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中药治疗,症状改善,6个月后改服中药“抗癌片”,停服中药汤剂。1971年7月初开始头痛,右眼复视,逐渐视物模糊,右眼球不能外展。于7月11日胸片示“左肺下叶有浓密实质块状阴影。”71年8月23日去上海胸科医院就诊,胸片示“左下肺块影较前扩大”,诊为左下肺癌伴脑转移。1971年9月25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近一月来咳嗽、气急加剧,痰难咯,偶见痰血,舌犟不利,头痛,右眼不能外展,唇及头皮麻木,两手握力减弱,脉象细弦,舌苔薄,质红。证属肺阴不足、痰热恋肺、清肃失司,痰毒淫脑,治宜养阴清肺,解毒化痰法。处方:沙参12 g、北沙参12 g、杏仁9 g、瓜蒌皮15 g、蛇六谷30 g、生南星15 g、香白芷15 g、苦参15 g、黄药子30 g、干蟾皮12 g、银花15 g、地龙12 g、白花蛇舌草30 g、血余炭15 g、鸡内金12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药后头痛及咳嗽均见减轻,痰咯较畅,痰血未作。1971年10月11日胸科医院会诊,经X线体层摄片,查痰找到鳞状细胞癌细胞,神经科检查,确诊为“左下肺鳞癌伴有颅内转移”,不能手术,用环磷酰胺200mg,静脉注射,隔日1次,共10次,治疗后全身无力,胃纳减退,白血球下降至3.4×109/L,因副反应较大未再继续化疗。坚持来我院中药治疗。1971年11月12日复诊主诉:口干、咽燥、咳嗽、痰多、头痛轻作,仍感唇及头皮麻木,脉象细弦、舌苔薄质红,胸片复查,“左下肺块影未见缩小”,证属热毒内盛,阴液耗伤,治宗原意。仍以养阴清肺,软坚解毒。处方:南沙参30 g、北沙参30 g、天冬12 g、元参15 g、百部12 g、鱼腥草30 g、山海螺30 g、葶苈子30 g、生苡仁30 g、八月札15 g、瓜蒌皮15 g、赤芍15 g、银花30 g、苦参15 g、白芷15 g、夏枯草15 g、海藻12 g、石上柏30 g、白花蛇舌草30 g、白毛藤30 g、生牡蛎30 g、干蟾皮12 g、生南星30 g。水煎服,另天龙粉1. 5 g,1日3次吞服。服药后,诸恙均瘥,2~3个月胸片复查,左下肺病灶稳定,1978年11月24日胸片复查示:与1968年胸片比较,左下肺肿块影基本消失,除稍有咳嗽及右眼复视外,均无不适,治疗中,曾作免疫功能测试2次,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60%和71%。从中医药治疗迄今已26年余,现已84岁,仍存活。

按:肺癌属中医学中的“肺积”,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邪毒蕴肺,极易耗伤肺气,灼伤肺阴,造成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故肺癌患者以阴虚及气阴两虚为多见。肺癌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方中用沙参,天冬,元参养阴润肺;鱼腥草,山海螺,白花蛇舌草,石上柏,银花,白毛藤,苦参等清热解毒;夏枯草,海藻,生南星,生牡蛎,干蟾皮软坚化结;八月札,瓜蒌皮理气宽胸;故本方有补虚扶正,祛邪除积,标本兼顾的作用,治疗阴虚型肺癌有显著的疗效。

 

案二:益气养阴法治肺癌

李某,男,47岁,住院号64091。诊断:原发性右下肺腺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及右胸壁转移。

患者于1982年12月偶尔发现右胸壁有蚕豆大小硬块。河南省医科大学附一医院肿块活检诊断为转移性腺癌,1983年1月,摄胸片发现右下肺块影,直径约3.5cm,并予以MVP方案化疗一疗程。复查病灶未见明显缩小,于1983年10月25日由门诊诊断右肺腺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右胸壁转移而入院。入院时,咳嗽、少痰、右胸隐痛,神疲乏力,舌质偏红,边有齿印,脉细。体检:右锁骨上触及0.5×0.5cm2淋巴结3枚,质硬,右侧胸大肌旁见手术疤痕,10月29日胸片示右下肺4×4cm块影。诊断为原发性肺腺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右胸壁转移。辨证:患者年近5旬,正气渐衰,劳累过度,气阴耗损,邪毒乘虚淫肺,清肃之令失司,气机失畅,肺气贲郁,津液失布为湿为痰,痰毒胶结,日久成积,痰毒蕴热,耗伤肺气,灼伤津液,治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方用生黄芪30克、北沙参30克、天冬15克、玄参15克、石上柏30克、石见穿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山豆根15克、杏仁9克、瓜蒌15克、生南星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2克、生牡蛎3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渐减。1984年2月20日复查胸片,右肺病灶较前缩小,右锁骨上淋巴结消失,以后原方略有出入续进,每三月复查胸片,病灶均稳定,精神好转,纳寐均佳,无不适之感,体重增加,生活状态评分(karnofsky标准),由75分上升至80分。治疗后免疫功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由12%提高到73%,E玫瑰花环形成率由56% 上升至58%,CAMP由29%上升至40.4%,CGMP由治疗前9.8下降至2.1,血清唾液酸由0.237下降至0.225。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肿瘤恶性程度下降。出院后继用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全身情况良好,恢复工作,随访至1995年5月,存活13年,后失访。

按:原发性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病人占多数,益气养阴法为治疗肺癌主要方法。本例免疫指标测定显示中医益气养阴法具有提高肿瘤患者低下免疫功能。本例为肺癌Ⅳ期患者,经中医治疗后症状改善,病灶稳定长期生存,说明中医中药具有明显改善症状,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案三:温阳补肾治肺癌

冯某,男性,68岁,退休工人,住院号71006,诊断:原发性右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患者素有慢性咳嗽史四十余载,逢冬遇寒即发。1984年3月,出现咳嗽发热,摄胸片示右下肺阴影。经抗菌治疗后热退,然咳嗽仍作,痰少。因素有咳喘史而未予重视。1985年7月22日,因咳嗽,右肺块影而诊断为右肺癌而入院。入院后,痰中找到鳞癌细胞(涂片号85—505),入院时,面色咣白,咳嗽,痰薄清稀,畏寒肢冷,时有低热,背部督脉之位,寒意彻背。诊之脉象浮取则细,沉取则无力。刘师认为,此属阳虚之体,阳气失于温煦肌卫,卫阳不固,感受寒邪,证属本虚标实。若祛邪而不温阳,则阳虚而何以祛邪;若温阳而不祛邪则阳气虽复而外邪亦一时难出,故宜标本兼治,施以助阳解表法,使正气内强,祛邪外出,投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生麻黄6克,熟附块6克,北细辛2.4克,半夏9克,广陈皮9克,苦杏仁9克,甘草6克。上方三剂,背部微微汗出,汗液粘腻如油,背部寒意略减。但仍为面咣肢冷、咳痰清稀,动则气急,苔薄白而淡,脉细转沉。外袭寒邪有驱散之势,体内阳虚尚无恢复之象,虑过于发表有耗伤阳气之弊,原方改生麻黄为炙麻黄,增补骨脂12克,菟丝子12克以温肾纳气。上方服用两周后,形寒肢冷,十减五六,唯胸闷如塞、胸膺不舒,心悸不宁,胸背牵掣不休,大便不畅,语言低沉,面色咣白,苔薄质淡,脉象依然沉细。此为阳微阴盛,痰浊上泛,弥漫胸膈,胸阳被遏,失于宣展,治宜通补兼用,取《金匮》枳实薤白桂枝汤出入。生晒参9克(另煎)、薤白头9克、全瓜蒌30克打、江枳壳9克、川桂枝9克。上方服两周后,胸闷心悸十减七八,然形寒肢冷则有增无减,并小便清长、夜尿频频,背部寒冷,重衣厚被而不温,午后时有两颧潮红,手心烦热,苔薄质淡,脉沉细,病久及肾,肾阳亏损于下,虚阳外浮于上,非温补肾阳而不收功。投以《金匮》肾气丸出入。熟附块15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5克,云茯苓15克,福泽泻6克,牡丹皮6克,肉桂心5克后入,大熟地15克。上方服用半月后,尿频有减,背部寒冷也明显减轻,午后稍有颧红,舌脉象如前。药已中病,上方随症加减服用近二月,病情稳定,然背部寒冷从未消失,脉象仍较沉。以后形寒肢冷又加重,至气温最高达30℃时,身穿毛衣复盖厚被,仍感背部彻冷如浇冷水。即使以热水袋热敷背部仍不温、面色咣白,语言低沉、倦缩而卧、苔薄脉沉细。一派命门火衰之证,非药不对症。而病重药轻也。故非温阳重剂而药病不愈。熟附块30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2克,牡丹皮6克,肉桂心5克后入,熟地24克,砂仁3克后入,鹿角霜9克,台乌药9克,干姜3克,灵磁石30克先煎,淮牛膝12克。上方取附桂姜同用,并投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霜,集大辛大热之品为一方,配以熟地、丹皮,并以灵磁石、牛膝为辅,浩浩荡荡、直达病所。药性之温热,在治肿瘤方中确系鲜见。患者上方进服后无明显口干伤阴之症。一周后背部彻冷渐减,小便日趋正常,以后减附子为15克,去干姜,服之三周后病情稳定而出院。患者住院期间多次复查胸片,病灶稳定。又未发现远处转移,免疫功能检查,巨噬细胞吞噬率由35%提高到48%,ERFC由48%提高到63%,免疫功能明显改善。

按:本案例乃根据“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辨证过程中,抓住患者脉沉一症,参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舌淡等症。辨证本病为阳虚之症。随之病变由表及里,由上而下,最后针对一派命门火衰征象,治则紧扣病机,大胆果断地使用温热药,直至附块使用30克并与桂姜同用,温热之强,可想而知,使病情转危为安,取得满意疗效。本例肺癌在治疗过程中,无一味所谓抗癌的清热解毒药,说明中医治疗肿瘤必须以辨证为主,本案如只注重辩病而妄投寒凉之品,势必使已虚之阳更为衰微,犯“虚虚之戒”而病情不能收拾。

本案最后取《金匮》肾气丸收功,乃取其阴中求阳法。该方为阴中求阳之典型。药物配伍严密,刚柔相济,补泻结合,熟地配附子为补而不腻,附子配熟地为温而不燥,两药相配药效持久而不衰,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案四:养阴法治晚期肺癌案

陈某,男,68岁,住院号70112。1984年6月,咳嗽,痰中带血,未予重视,于11月29日胸片示右肺下叶背段肿块,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右肺下叶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因对手术有顾虑而于12月22日来我院住院治疗。证见:咳嗽,痰多色白,粘腻难咯,纳差,口干,苔薄质红,脉细,证属痰毒内蕴、久郁化火,耗伤肺津。治宜养阴清热以扶其正,化痰软坚以攻其邪。方用:南北沙参、前胡、夏枯草、天麦冬各12克,玄参、芦根、谷麦芽各15克,生牡蛎、猫爪草、山海螺、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各30克,杏仁9克。上方连续服用,出现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地榆凉血止血;痰黄稠合用千金苇茎汤。一月半胸片复查,肺部阴影稳定,又一月半,再次复查胸片,肿块阴影密度明显降低,经过半年治疗,肺部肿块由原来8×7cm2缩小至5×5.5cm2,肿瘤缩小50%,治疗后免疫指标E—RFC由入院时26%提高至67%,补体C3由入院时1.3降至0.39,症状稳定,于1985年7月3日出院。

按:本例中医治疗历时7月余,治疗后症状稳定,病灶缩小,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疗效显著。本例提示重要治疗,疗程宜长,应长期服用,方能见效,故服用中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必有效果。只有待正气恢复,邪气本能祛逐外出。夏枯草为化痰软坚首推之品,实验证实具抗肿瘤作用,牡蛎为阴虚痰毒常用之品,不仅有化痰软坚之功,而且有清热存阴之效。《瘟病条辩》云:“牡蛎一味,单用力大,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

 

案五:养阴解毒法治肺癌继发感染案

董某,73岁。诊断:左上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左肺全肺不张,肺部继发感染。1985年7月28日入院。体温38.2℃,呼吸26次/分,左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右下肺闻及湿罗音,白细胞2.5万/ML,中性90%,痰培养为肺炎克氏菌生长。经多种抗菌素治疗,症状未见改善,白细胞居高不下。小便出现蛋白,病情日趋恶化,体菌群失调而出现霉菌感染。8月20日刘师诊视后果断停用抗菌素。中医辨证:患者体形消瘦、咳呛频作、痰黄难咯,胸闷气喘,难以平卧,舌光如镜,脉搏细数。邪毒稽留日久,化火伤阴,肺焦叶枯,病入险途。丞以养阴清热解毒,以拯救欲绝之真阴,清解内蕴之火毒。方用:北沙参、元参、生地各30克,天麦冬、炙鳖甲、炙龟板、黄精各15克,鱼腥草60克,蒲公英金银花芙蓉叶各30克,陈皮6克,谷麦芽各15克。七剂后,咳嗽、气喘大减,舌干绛已有润色,思饮米粥、痰能咯出,并能起床扶物行走。白细胞15400/ML,中性80%,肺部听诊罗音减少。肺津已渐有来复之势,前方既效,续进七剂。精神大有改观,稍有咳喘,仅活动时稍有气急,胃纳有增,舌变红润,并见薄苔,肺部听诊湿罗音消失,白细胞降至12000/ML,中性80%。病势大有改观后因并发大咯血而死亡。

按:晚期肺癌伴肺部感染极为常见,治疗较为困难,尤其肺不张、阻塞性炎症治疗更为棘手,大剂量抗菌联合应用也难以奏效,且常因副作用而使病势日益恶化。本例以中医中药取药效,关键在于辨证正确,投药得当。癌毒久恋肺脏,肺阴本亏,复感湿毒,内外合邪,化火伤阴,灼津为痰,致痰毒胶结难解,而肺胃化源日趋衰竭,此非大剂清热解毒药与养阴生津药并举,殊难取效,银花为极清之品,轻药重投,疗效卓著,龟板、鳖甲等滋阴之品,具碍胃之弊,纳呆之症罕用,然本例用此两药后,食欲反增,显见配伍精巧,用药之妙是刘师独到之处。

 

案六:益气法为主治肺癌咯血

郝×× 男性 68岁 初诊 2000年3月20日

主诉:原发性右上肺支气管鳞腺混合型肺癌二年,曾行四个疗程化疗和一个疗程放疗,现乏力肢软、动则气促,反复咳嗽咯血,夹有坏死组织及瘀块,右侧胸背疼痛,固定难忍,低热,有前列腺肥大史,小便余沥难尽。

诊查:面色少华、语音低弱,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软。胸片提示右上、中肺叶不张;B超提示右下胸腔少量积液。

辨证:肺脾气虚,瘀血与痰毒内结,肺失宣肃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解毒、肃肺化痰

处方:生黄芪30克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杏仁9克 炙紫苑15克 山海螺30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七叶一枝花15克 茜草根30克 仙灵脾15克 肉苁蓉30克

服药三日,痰血中瘀块减少,五日后咯血得止,一周后精神转振,胸痛减轻。随访二月症情稳定,未再咯血及咯吐坏死物。

按: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见瘀证必用活血化瘀药,若血证与瘀证并见应慎用活血化瘀药,刘师认为有瘀不必拘泥于活血化瘀之法而一味地重用活血化瘀之剂,而必须探求出现瘀证、血证的本质,提倡“治病求本”,本例见症“乏力肢软、动则气促、语音低弱”,可见病之本在于肺脾二脏气虚,又见“痛有定处、咯血带瘀块、舌质暗红”而知有瘀毒内结之象,因此病机关键在气虚,气虚则气不摄血而见咯血,气虚则血行不畅致血瘀,故治疗上应以益气为主、化瘀解毒为辅。方中投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多种益气健脾药,又用仙灵脾、肉苁蓉温肾阳暖脾阳,加强益气之功,以达到益气摄血、益气化瘀之目的。方中仅用茜草根一味活血药,取其既有活血又有止血之功,再配以清热解毒兼有祛瘀之功的石见穿、七叶一枝花,达到解毒化瘀的目的。可见,刘嘉湘教授在治疗肺癌血证与瘀证并见时,提倡“见瘀不拘于活血、化瘀重在辨证”的原则,寓意于益气既能摄血,也能化瘀又能托毒,意在缓攻,卑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其立意深达,故临床疗效颇佳。

 

案七:癌性胸水治验

周×× 男性 56岁 初诊:1998年7月17日

主诉: 1997年8月诊断为“原发性右肺腺癌、右侧胸膜转移伴右胸腔积液”,曾在外院反复抽胸水四次,但胸水反复生长,病情未得到控制。本次入院时胸闷气急乏力,活动后更为明显,咳嗽痰白粘,胃纳欠謦,夜寐不安,二便尚调。

诊查: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呈半卧位、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腻,脉濡细。

辨证:肺脾两脏气虚,痰湿瘀毒内结于肺,肺失宣肃,饮留胸胁。

治法: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以治本,清热解毒、消瘀化痰以治标。

处方:生黄芪30克  生白术9克  茯苓30克  桂枝6克  葶苈子30克  川椒目12克 猫人参30克  龙葵30克  杏仁9克  生川军9克(后下)  红枣5枚  防己15克

二诊:胸水引流后气急症状减轻,即服上方,二周后精神渐振,气急胸闷未再作,咯痰明显减少,症情控制,查舌脉见舌淡红齿饮,苔薄,脉细,上药合度,原方石打穿15克、莪术12克以清热解毒化瘀利水,又服二周,于8月抽出胸水极少量,再服一月,B超复查胸水吸收,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控制肿瘤。

按:癌性胸水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于“痰饮”中“悬饮”的范畴,饮邪既成常留于体内伏而难去,该病例症情反复缠绵难愈,已成伏饮,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气急乏力动则尤甚,当责之肺脾两脏气虚,肺虚失于通调,脾虚失于运化,久病及肾失于气化,则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痰浊内生,痰、瘀、毒胶结袭肺则肺失清肃、水停成饮。《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刘师宗此大法,应用苓桂术甘汤、己椒苈黄丸、防己黄芪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四首《金匮》方联用,既温补又行消,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性温善通阳气,并温肾阳暖脾阳,解化阴寒淫邪,以助利水之效‘葶苈子、川椒目平喘利水;龙葵与猫人参相配主治癌性胸腹水有奇效;石打穿、莪术清热解毒、活血利,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化瘀解毒之功,卑正复则邪饮无从生,故临床奏效良久。

 

案八:鼻咽癌治验

汪××,男,42岁,已婚,工人。

患者于1970年4月患鼻咽癌,在××医院放疗后,鼻咽部肿瘤消失。1971年4月19日因鼻出血至上海肿瘤医院检查,发现右鼻腔后端及鼻咽部均可见到新生物,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未分化癌”。X线摄片示:“左上颌基部软组织增生,表面欠光滑”1971年4月22日来我院门诊。主诉:鼻出血、鼻塞、头痛、神疲、难寐、口干、脉细弦,舌光红无津。证属热毒内炽,阴液耗伤,治宜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处方:生地30克、元参15克、天花粉24克、石上柏30克、黄芩9克、山豆根12克、苍耳草15克、夏枯草12克、海藻15克、紫草根30克、生牡蛎30克、白芷9克。水煎汤,每日1剂,分2次服,另吞天龙粉1.5克,1日3次。服药9天后,鼻出血止,鼻塞好转,头痛大减,寐安,口干大减。1971年5月7日上海肿瘤医院复查:“右鼻腔顶部与后鼻孔可见新生物,表面粗糙。”上方已得效,继续服药治疗。1971年5月31日——6月28日,又在上海肿瘤医院行小剂量放射治疗,并用争光霉素治疗,均未见效。同年7月7日上海肿瘤医院检查:右后鼻孔咽右侧仍有不规则新生物及糜烂性分泌物。嘱患者仍回我院中药治疗。主诉:鼻塞不通气,口干甚,脉细,舌光红,于原方中加蛇六谷30克、川石斛12克,同煎,分2次服用,治疗1个多月,于1971年8月16日及10月18日赴上海肿瘤医院复查,鼻腔及鼻咽部均未见新生物。继续原方治疗3年,疗效满意,未见复发转移,迄今已有19年,仍健在。

按:中医认为肺热痰火及肝胆热毒上扰为鼻咽癌的发病的主要原因,方中生地、元参、川石斛、天花粉养阴生津,石上柏、山豆根、苍耳草、紫草根清热解毒,黄芩清肺热、夏枯草、海藻、生牡蛎、蛇六谷化痰软坚,配合相得,故能起到良好疗效。

 

案九:鼻咽癌治验

林某,男,47岁,诊断:鼻咽癌伴左右两侧颈淋巴结转移。1979年3月10日来我院门诊。主诉:两侧颈部不适半年,经某医院活检检查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而进行放射治疗。证见口干欲饮,苔少质绛,舌有瘀斑,脉细数。此乃火毒内盛,灼伤阴液,非重剂养阴药不能抑其火毒之盛,治宜养阴清热化瘀消肿法治之。方用:北沙参、玄参、天花粉、苍耳草各30克,天麦冬、八月札、黄精各15克,赤芍12克,王不留行9克,生山楂 、鸡内金各12克。服上方一月余,颈部肿块由3×3 cm2缩小至1.5×1.5 cm2,口干依然,苔少,舌质暗红,脉细数。阴津难以骤复,瘀毒尚未尽除,再以养阴活血消肿法。方用:北沙参、天花粉、苍耳草、石上柏、蛇六谷、半枝莲各30克,玄参、八月札各15克,天麦冬、赤芍各12克,王不留行9克,冰球子30克,生山楂 15克,并予以天龙片,每日三次,每次5片,吞服。患者继续服用上方7年,全身情况良好,经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

按:鼻咽癌以瘀毒肺热较为多见,使用养阴活血法,取得明显疗效,苍耳草为治疗鼻咽癌的常用药物,不仅具通窍之功,而且具抗肿瘤作用。

 

案十:胃癌治验

戚××,女性,58岁,退休工人。病历号16940。

患者于1969年开始,胃痛时作,1970年3月间胃痛加剧,形体日见消瘦,大便色黑,头晕眼花。1970年9月12日来我院住院,1970年9月23日及同年12月26日胃肠摄片均提示:“胃幽门前区有小龛影约0.5×0.5cm2大小”(号23354),经内科治疗未效。于1971年1月20日行剖腹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胃与腹膜、肝脏、大网膜、结肠等广泛粘连、胃体后壁肿块月8×6×4 cm3,浸润整个胃壁,有出血点,与胰腺粘连,胃大小弯淋巴结均肿大,质硬,为癌肿转移。行分离粘连,作胃大部分姑息切除术,与结肠前作胃与空肠吻合术”。病理证实为“胃未分化癌”、“贲门切端仍有癌肿病变”。术后恢复良好。

1971年3月19日出院,1971年4月23日来院门诊,主诉:上腹部闷胀,纳少,呕吐黄水,中上腹部又及肿块,但边界欠清,轻度腹水,脉象小弦,舌苔薄白,症属胃癌术后,余毒未净,脾虚气滞,肝胃不和,治宜益气健脾,理气降逆。软坚散结。处方:旋复花9克、代赭石15 克、党参12克、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12克、姜川连3克、煅瓦楞30克、沉香曲9克(包煎)。药后自觉上腹部胀痛大减,胃纳略增,呕吐偶作,小便增多。药既合度,原方续服。1971年6月4日复诊,主诉:腹胀、纳差、上腹部有肿块隆起,大便日行4-5次,脉细软,舌苔薄白,质淡,症属脾虚运化无力,气机失畅,治宜益气健脾,理气畅中。处方:炒党参12克、炒白术9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9克、八月札30克、枸杞15克、木香9克、红藤30克、菝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藤梨根30克、野葡萄藤30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30克、焦山楂 12克、焦神曲12克、鸡内金12克。每日1剂,水煎汤分2次服,药后腹胀减轻、胃纳渐复,大便日行1次,上腹部未扪及肿块及腹水。嗣后又酌情加入当归、炒白芍枸杞子、补骨脂等补血补肾之品。多次胃肠摄片均未见复发征象。超声波检查肝脏未探及占位病灶及腹部肿块,全身情况佳,能操劳家务工作,治疗迄今已28年,仍健在。

按:晚期胃癌多有正虚邪实,正虚以脾胃气虚为多见,邪实为热毒内结,阻碍气机的流通,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野葡萄藤、红藤、菝契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夏枯草、海藻、生牡蛎等软坚化痰;八月札、枸橘、木香、陈皮理气畅中;扶正与攻邪相位于一炉,故取得显著疗效。

 

案十一:胃癌治验

病案:吴×× 男性 71岁

1992年1月8日初诊: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1991年12月7日于某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小弯及贲门部有一个8×7CM溃疡型肿块,与腹后壁粘连固定,胃周围淋巴结广泛肿胀、固定,肝左叶3枚0.5×1.5CM转移结节,无法切除,病理示:管状型腺癌。主诉:胃脘隐痛,口干,大便艰行,纳食尚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邪毒内结,阴液耗伤,治拟养阴生津、软坚解毒。药用:

北沙参30克 麦冬15克 生地30克 女贞子12克

八月札15克 绿梅花9克 野葡萄藤30克 生米仁30 克

夏枯草15克 生牡蛎30克 仙鹤草30克 鸡内金12克

瓜蒌仁30克(打)

服十四剂后,胃脘隐痛及口干均有好转,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质由红转为淡红,上方去生地、瓜蒌仁续服。1992年4月2再诊,因感冒引发气管炎,咳嗽,痰多,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日行2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证属邪毒内结,肺失清肃、脾失健运,治拟益气健脾、肃肺解毒法。药用:

太子参12克 生白术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杏仁9克 制半夏9克 八月札15克 赤芍、白芍12克(各)

绿萼梅9克 山海螺30克 野葡萄藤30克 藤梨根30克

生米仁30克 夏枯草15克 生牡蛎30克 仙鹤草30克

紫菀12克 鸡内金12克

服十四剂后,咳痰消失,大便成形,精神转佳,纳食亦馨。

按:本案胃癌肝转移未行手术切除,在整个病程中,初为邪毒内结,阴液耗伤,属阴虚型,治拟养阴生津、软坚解毒法,阴虚征象得以纠正。后因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肺脾气虚,改用益气健脾法,即所谓“同病异治”法,旨在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以祛邪。

 

案十二:原发性肝癌治验

梁××,女,47岁,会计。病历号179446

患慢性肝炎病史11年,肝区隐痛时作,1972年1月因肝区胀痛逐渐加剧,肝脏进行性增大,1972年1月20日至某医院检查:肝在肋下5.5cm、剑突下6cm,质硬、有结节感,甲胎球蛋白(AFP)阳性,碱性磷酸酶17.3单位,超声波检查及同位素扫描均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胸片见“右侧横膈有局限性膨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972年2月1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肝区胀痛,腰痛,口干,脉象细弦,舌质红黯,症属肝肾阴虚,气血淤滞,治宜滋阴柔肝为主,佐以理气化瘀、清热解毒。处方:生地30克、北沙参30克、炙龟板12克、生鳖甲12克、八月札15克、川郁金15克、川楝子12克、莪术15克、赤勺12克、白芍12克、漏芦30克、延胡15克、红藤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12克、生牡蛎60克、半支莲30克、西洋参9克(另煎代茶)。每日1剂,水煎汤,分2次服。AFP复查4次均阳性。服药后肝区胀痛逐渐减轻,口干明显减轻,一年后,1973年4月15日检查:肝脏缩小至肋下刚触及,剑突下4.5cm,AFP阴性,同位素扫描及超声波检查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全身情况良好,药已奏效,原方续服,并已恢复工作,以后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肝癌复发和转移征象。1975年进行免疫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率由28%(吞噬指数0.39)升高至43%(吞噬指数0.84),治疗迄今已存活30余年,恢复工作已27年,获得显著疗效。

按:肝癌属中医学的“肝积”。中医认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故肝有病变时,常可造成 肝气失于条达,气滞而血瘀,气郁久而化火,耗伤阴血,以至肝失濡养,故以本方滋阴柔肝、理气化瘀、清热解毒、软坚化痰,而取得显著疗效。

 

案十三:乙状结肠腺癌治验

张×,女,23岁,未婚,医生。病历号188333

患者大便带血1年,近2个月便血增多,大便有凹陷,大便时伴有左下腹及肛门疼痛。1971年3月9日赴中山医院就诊,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2厘米9点钟处有3×3cm2大小,呈菜花状肿块。”取活检病理切片证实为:乙状结肠腺癌。患者坚持拒绝手术。

1971年4月9日初诊:大便带血,日行3-4次,伴有左下腹及肛门疼痛,脉象小弦,舌苔薄白质淡。证属脾气虚弱、湿毒蕴结下注于肠,气血淤滞凝结不通所致。治宜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处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菝契20克、红藤15克、苦参15克、野葡萄藤30克、乌梅肉12克、炮山甲12克、生枳实12克、瓜蒌仁30克、白毛藤30克、贯众炭30克、半枝莲30克、凤尾草15克、生山楂 15克、八月札15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并将本方煎剂的1/3左右(约200ml)保留灌肠 ,每日1-2次。另吞服天龙粉1.5克,1日3次。治疗后,腹痛及肛痛均减,大便减少,每日仅1-2次,已无便血,唯大便仍有凹陷迹。3个月后,于1971年7月27日大便时从肛门内排除一约4×3.5cm2大小菜花样肿块,经病理切片证实为“乙状结肠息肉样腺癌。”药已显效,仍以原方继续内服及保留灌肠治疗,大便通畅,变粗,无便血,无腹痛及肛门疼痛等症状。治疗5个月,于1971年8月4日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1cm左右后方,可见0.3cm大小,向肠腔内突出新生物、无出血”。继续中药治疗。无自觉症状,并于1971年10月9日、12月6日及1972年4月10日、1972年7月29日4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均示:“距肛门11cm左右后方,可见原病变部位已被粘膜完全覆盖,无血迹”。以后每半年至1年做乙状结肠镜检查1次,均未见复发和转移征象。1978年4月27日乙状结肠镜检查示“肠镜顺利放进15cm,未见原发灶,未见乳头状隆起,可见苍白区,考虑为疤痕。”全身情况佳,大便正常无自觉症状,治疗迄今已31年余,恢复全天工作已28年。1982年结婚并育一子,获得临床治愈。

按:肠癌属于中医“脏毒”、“长蕈”、“症瘕”、“下痢”等范畴,肠癌一般又可分为湿热下注和脾肾阳虚两型,但临床上以虚实夹杂为多见,因脾虚运化失司,湿毒内生,久而蕴热下注肠道,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淤滞凝结成积,故本方用经药理筛选有抗癌或抑癌作用的清热解毒、利湿、理气、化瘀的中草药以治癌,同时以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扶正培本,并采用内服与保留灌肠并用的方法,使药物与癌灶直接接触,更好地发挥了治疗作用,从而取得临床治疗的显著效果。

 

案十四:健脾益肾解毒法治肺癌验案

曹×× 男性 62岁

患者二年前患肺结核,经治已愈。1993年3月出现咳嗽,气急,摄胸片发现左侧肺部阴影。1993年4月9日于上海第二肺科医院痰检找到鳞癌细胞,不能手术。1993年4月28日初诊:咳嗽,痰白粘,时挟绿痰,气急,动则尤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证属脾肾两虚,邪毒恋肺,清肃失司,治拟健脾益肾,清肺解毒法。药用:

生黄芪15克 生白术15克 茯苓15克 杏仁9克

鱼腥草30克 百部12克 炙紫菀12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陈皮9克 生苡仁30克 仙灵脾5克

菟丝子15克 鸡内金12克

七剂后咳痰减少,惟时有气急,上方加山萸肉10克,地龙15克。服药3个月,于1993年7月28日胸片复查示:左上肺阴影与1993年3月相仿,原方加山慈菇24克,仙茅12克,紫石英15克,补骨脂12克。1993年11月复查胸片示:左上肺肿块消失。患者目前除偶有咳嗽外,全身情况均佳,至今已近8年。

按:肺癌属中医“肺积”之范畴。本例患者素有肺疾,肺气亏损,正虚邪毒入侵于肺,清肃失司,痰湿内阻,脾失健运,病久及肾,故治以健脾扶正为主,佐以清肺解毒。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仙灵脾、菟丝子、紫石英、补骨脂温补肾气,石上柏、石见穿、生苡仁清热解毒,山慈菇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兼顾,故而奏效。

 

案十五:胸腺瘤治验

过×× 男性 58岁

患者因头颈部浮肿四月余,于1993年7月12日就诊于胸科医院,经CT、MRI检查诊为胸腺瘤,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于“纺三”医院行放疗45次,胸部肿块有缩小,左锁骨上淋巴结未及。1993年9月22日来院初诊,主诉:咳嗽少痰,神疲乏力, 纳可便调,舌质黯边齿印有瘀斑,苔薄腻。证属脾肾两虚,痰毒瘀滞。治拟健脾益肾软坚化瘀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生白术9克 茯苓15克 蛇六谷(先)30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生南星30克 天葵子30克

象贝母12克 山慈菇15克 丹参15克 八月札15克

夏枯草15克 生牡蛎30克 仙灵脾15克 菟丝子15克

鸡内金12克 苁蓉15克

药后合度,原方随症加减,继续服用。

1993年12月3日患者于“纺三”医院CT检查示: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约3×5×5cm大小,与主动脉弓部,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粘连,较1993年8月31日片有缩小。

1994年2月16日复诊述:日前感冒发热,咳嗽较甚,有痰,脉细滑尺弱,舌苔薄白,质黯中有裂纹。证属气阴两虚,痰毒瘀滞,清肃失司,治拟益气养阴,解毒散结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生白术9克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蛇六谷(先)30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 30克 生南星30克

山慈菇20克 天葵子30克 留行子15克 夏枯草15克

八月札15克 生牡蛎30克 仙灵脾15克 杏仁9克

苁蓉15克 紫菀12克 鸡内金12克

药后咳减,原方随症加减续服。

1994年3月21日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并见分叶状块影较1993年5月26日片有明显缩小。1994年8月26日胸片示:右上纵隔肿块影较前又有明显缩小,原方有效续进。目前病情稳定,继续治疗中。

按:本例胸腺癌由于脾肾两虚,痰毒瘀滞,凝聚成块,经投健脾益肾,软坚化痰法,取得疗效。后因外感发热,耗气伤阴,则于原方参入养阴之品治之。本案例由脾肾阳虚至气阴两虚。方中施以石上柏、石见穿、天葵子清热解毒,伍用蛇六谷、山慈菇、生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山慈菇一味,既软坚散结,又有清热解毒之功,抗癌作用较强。同时以生黄芪、生白术、北沙参、天冬益气养阴,所谓祛邪不忘扶正,扶正有助祛邪,攻补兼施,灵活用药而奏效。

 

案十六:健脾理气解毒法治晚期结肠癌验案

病案(三) 袁×× 男性 32岁

患者1987年1月起经常出现黑便,经治未愈。1988年1月于某医院B 超发现右腹部有来自肠腔的实质肿块。1988年2月5日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横结肠中段有4×5×5cm 大小肿块,横结肠系膜有一个约1×1.2cm大小的淋巴结,行兰尾切除及横结肠部分切除,病理示:“溃疡型粘液腺癌”。术后曾在外院治疗,效果不显。1989年8月23日来院初诊,主诉:时泛酸水,神疲乏力,夜寐欠安,纳食不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术后余毒未净,脾胃虚弱,治拟益气健脾,理气解毒法。药用:

党参12克 白术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生苡仁30克 八月札15克 扁豆15克

红藤15克 野葡萄藤30克 半支莲30克 仙灵脾15克

夜交藤30克 鸡内金12克 香谷芽15克

服药14剂,来院复诊谓药后泛吐酸水止,夜寐好转,纳食增加。药已见效,原方续服。一个月后,夜寐已安,纳食正常,体重增加,原方减去夜交藤。以后仍以上方为基础进行随症加减。治疗至今十余年,症情稳定,经检查未见复发和转移。

按:本例反复黑便二年余,脾胃虚弱,正气亏损,邪毒瘀阻,术中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已属晚期。术后邪毒未净,且更伤脾胃。早在《内经》就强调人体以“胃气为本”,认为脏腑“皆得气于胃”。所以常依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来判断预后。肿瘤的手术及放化疗,往往对脾胃的功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治疗中,当谨守病机,权衡利弊,进而谴方用药,始终宜保护患者的胃气。故本例重在调理后天之脾胃,以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生苡仁健脾益气扶助正气为主,稍佐以红藤、半支莲、野葡萄藤活血解毒以祛邪,抑制了癌毒转移与复发,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案十七:温阳散结法治脑膜瘤验案

计×× 女性 40岁

患者于1990年11月起阵发性右眼发花,时伴头痛,未引起重视。1992年2月12日因症状加重而去上海华山医院就诊,脑CT示:左枕部及基底节区见一异常密度灶,大小约2×3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大。1992年2月2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MRI示:左侧丘脑天幕上脑外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1992年4月8 日初诊,主诉:头面部胀痛,右眼发花,右耳胀痛,面部浮肿,大便艰行,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黯红苔薄,脉细尺弱,证属肾阳虚衰,痰毒凝结。治拟温肾软坚,散结解毒法。药用:

生黄芪24克 生熟地(各)24克 女贞子12克 蛇六谷(先)30克

夏枯草15克 海藻15克 生牡蛎30克 白蒺藜12克

制南星15克 蜂房12克 水红花子30克 滕梨根30克

留行子12克 瓜蒌仁15克 苁蓉12克 仙灵脾12克

鸡内金12克

上方服七剂后,精神转佳,诸症均减,惟时感头胀,原方加川芎6克。服二十一剂,头胀明显减轻,上方续服。1992年7月13日华山医院MRI复查示:左枕天幕上方占位约1.6×1.6cm,肿块较1992年2月22日MRI所示缩小,仍守原法,原方加首乌12克,制南星改生南星30克,服药5-6年,病情稳定,后失访。

按: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脑为奇恒之府,诸阳之会,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骨生髓”。当人体正气虚弱时,邪气易于侵入,格于奇恒之府,使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积于脑而发为肿瘤。本例乃肾虚阳衰,水湿不运,聚湿生痰,蕴毒瘀阻,闭塞清窍,扰乱清空,不通则痛。药用苁蓉、仙灵脾补肾助阳,两药温而不燥,免伤阴津,生熟地、女贞子滋补肝肾,为阴中求阳法,并用软坚散结,解毒活血消肿药,诸药合用3个月,脑部肿块即见缩小。更以生南星祛瘀通络镇惊,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作用更强。本例以补肾阳顾 其本,软坚治其标,辨证正确,迅速获效。

 

案十八:肾癌术后复发并转移性腹水治验

郑×× 男性 60岁

1990年9月5日初诊:患者1982年行右肾癌切除手术。1989年5月发现右肾窝实质占位,伴有腹水。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予MMC、5-FU化疗一次(用量不详),B超诊为复发性右肾癌转移,大量腹水。主诉:腹胀,纳少,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证属脾肾二虚,水湿内停,邪毒蕴积,治拟温肾健脾,利水解毒法。药用:

党参12克 生白术15克 猪茯苓(各)20克 大腹皮15克

八月札24克 土茯苓30克 蜀羊泉30克 龙葵30克

猫人参60克 乌药9克 川椒目9克 沉葫芦30克

葫芦巴15克 泽泻30克 仙灵脾15克 车前子(包)30克

鸡内金12克

1990年9月26日二诊:述1990年9月20日“六院”B 超示:右肾窝实质性肿块(10.5×5.0cm )右肾癌复发,中量腹水。自觉神疲乏力,右腰部隐痛,口干,大便艰行,小便量多,舌紫黯苔薄,脉细弦。上方加赤芍15克,半支莲30克,瓜蒌仁15克。

1990年10月17日三诊:主诉腰酸,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加桑寄生15克、木馒头30 克、吐丝子12 克、淮山药30克,服药4月余。

1991年2月27日复诊:述“六院”B 超示:右肾窝肿块6×4cm 与1990年9月20日比实质不均质块影有缩小,腹水(-)。主诉:大便日行2-3次,量少,脉细,舌黯红苔薄。原方去瓜蒌仁,加煨益智仁15克。以后随症加减,病情一直稳定。

按:本例患者1982年曾行肾癌手术,正气已经受损,且年逾花甲,肾气渐衰。肾阳亏虚,脾阳不振,水湿内停,久而成积。如张景岳曰:“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既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水性阴寒,必得阳气温化蒸腾方能上下通达。故方中用葫芦巴、仙灵脾、菟丝子、木馒头温振肾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利水之法,通达三焦,畅条气机,有利水肿之消退,其中猫人参、川椒目、陈葫芦利水消肿作用较强,尤其是猫人参为治癌性胸腹水的常用之药,用量一般为30-60克,有重用至120克者,效果较好。并以蜀羊泉、土茯苓、龙葵、半枝莲解毒消肿,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使正安。

 

案十九:温肾纳气法治肺癌验案

病案:彭×× 男性 66岁

1984年4月7日初诊:患者发热,咳嗽二个月。外院胸片发现右上肺阴影,经抗炎治疗,稍有吸收。1984年3月15日“纺一”医院行TBB检查示:右上肺叶开口已完全阻塞,内有菜花样肿块。病理示:(右上肺)鳞癌。主诉:咳嗽,痰多黄稠,气急,午后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气阴二虚,邪毒蕴肺,治拟益气养阴,宣肺清热,解毒散结法。药用:

生黄芪24克 北沙参15克 麦冬12克 杏仁9克

百部9克 鱼腥草30克 银花15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黄芩9克 生苡仁30克 夏枯草12克

海藻12克 生牡蛎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生山楂 15克

服药一月余,症状改善,黄痰除,热退。以上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服药2年余,胸片复查病灶稳定,但咳嗽、气急时作时止。

1986年8月9日再诊:主诉咳嗽,气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拟温肾益气解毒散结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党参12克 生白术12克 茯苓15克

鱼腥草30克 生苡仁30克 杏仁9克 石上柏30克

石见穿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生南星15克 干蝉皮12克

夏枯草15克 海藻15克 银花15克 生牡蛎30克

八月札15克 木馒头15克 藤梨根30克 鸡内金9克

菟丝子15克

七剂后症状稍减,原方加山萸肉12克,再服14剂,述动则气促,上方加蚕蛹12克。服14剂后,气急缓解,予上方续服。门诊随访多年,病情一直稳定,胸片复查示病灶稳定。

按:肺癌大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肺积”的范畴。多因正气内虚,邪毒侵肺,肺失宣肃,肺气壅滞,气滞血瘀,水湿停留,聚湿生痰,气血痰湿邪毒凝聚,日久成块。本例初期病在肺,属气阴二虚,肺失宣肃,痰毒内结,故予益气养阴宣肺解毒消肿法,药后症情改善,病灶稳定。病久由肺及肾,故咳嗽时作,动则气喘。正如张介宾曰:“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气短以息,身动则喘,此下元已虚,肾气不为收摄。”故于8月9日起改用温肾纳气,解毒散结法,药用菟丝子、木馒头温阳补肾固精,逐渐加入山萸肉补益肝肾,蚕蛹、补骨脂温补肾阳,以助纳气。并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诸药合用,药达病所而奏效。

 

案二十:甘温除热法治癌性发热验案

李×× 女性 51岁

患者1994年4月12日于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癌肿已向胸膜广泛转移,并侵蚀胸壁,伴有胸水,未予切除,病理示:右上肺腺鳞癌。1994年5 月16日收住入院,予中药益气健脾解毒法治疗,病灶基本稳定。住院期间于1994年8月中旬出现午后发热,38度左右,无感染征象,考虑系癌性发热,予消炎痛肛塞,时有效,但午后发热未能控制,伴有咳嗽,咯少量白痰,神疲乏力,怕冷,纳差,舌淡苔薄,脉细等症象。辨证属中气不足,虚阳上浮,治拟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法。药用:

生黄芪30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干姜3克

大枣5枚

服药7剂,体温即恢复正常,咳嗽有减,怕冷消失,症情明显好转。

按:甘温除热法为元代李东垣首创,他根据内伤发热病中“火与元气不两立”,“脾阳升则阴火降”的病理机制,以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本例患者癌性发热,伴有神疲乏力,怕冷,纳差等中气不足之征象,以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用柴胡、升麻协同参、芪升举清阳,重视辨证施治,以达“甘温除热”之目的。

 

案二十一:益气养阴解毒方治肺癌验案

谭×× 男性 60岁

患者可上咳嗽、咳痰5月,外院胸片及胸部CT示:右下肺癌,痰检找到鳞癌细胞。1994年4月收住入院,期间出现咳嗽,咯吐坏死组织,色暗红,舌黯红苔薄,脉细。辨证属肺痈热毒瘀阻,治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法。药用:

生黄芪60克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丹皮9克

冬瓜子30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 鱼腥草30克

制川大黄12克 山慈菇24克 开金锁30克 八月札15克

生米仁30克 瓜蒌皮15克 仙鹤草30克 白毛藤15克

杏仁9克 黄精15克

服药2周,症状改善,咯吐坏死物减少,症情稳定。

按:大黄牡丹汤源自《金匮要略》,主治肠痈。由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五味药组成。本例肺癌患者,咳吐坏死物,色暗红,辨证属肺痈热毒瘀阻,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选用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散结作用的大黄牡丹汤加减,速而见效,症情得以控制。

 

案二十二:肺癌骨转移治验

徐×× 男性 60岁

患者1994年3月12日因咳嗽,气急,摄胸片示:左上肺尖后段癌,伴两肺转移。中山医院胸部CT示:左上肺尖段癌,两肺转移,胸腔少量积液。1994年4月11日B超示肝右前叶实质占位,骨扫描示:右肋及左髂骨转移。1994年4月27日初诊,主诉:干咳,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纳差,咳时右季肋部疼痛。证属邪毒瘀阻,脉络不利,治拟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药用:

太子参9克 白术9克 北沙参5克 麦冬2克

五味子6克 杏仁9克 百部12克 石见穿30克

石上柏30克 生米仁30克 延胡30克 炙紫菀12克

骨碎补15克 自然铜15克 补骨脂12克 鸡内金12克

并外敷巴布剂蟾酥膏

七剂后,纳食增加,气急及疼痛均减,梦语,治守原法,原方加珍珠母30克、枣仁12克,再服七剂,肋痛即止,惟咳嗽,原方加天浆壳30克 、白芥子12克,续服。

按:晚期肿瘤病人多数可出现骨转移,表现为局部疼痛明显,其形成中医认为内因肾虚,因肾主骨,骨生髓,外因感受邪毒,下陷肌肤,毒攻于内,伤筋蚀骨,或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日久结毒成瘤。本例肺癌骨转移疼痛,治从补肾活血着手,方中加入补骨脂、骨碎补、自然铜、石见穿等补肾活血之品,外敷蟾酥膏以活血通络,止痛效果更好。

 

案二十三:食管癌治验

陈×× 女 性别 60岁 初诊:1998年8月

主诉:半年前发现"食道癌"在外院行放疗后二月,现乏力肢软,头晕,口干咽燥,胃纳欠馨,大便量少,小便调畅,拟诊"食道癌姑息放疗后"收入院。

诊查:形体廋小,肌肤萎黄干燥,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而黯,舌体干燥有裂纹,苔光,脉细数。

辨证: 痰、气、瘀、毒内结于食管日久形成癌瘤,复因放疗之热毒耗伤阴液,津枯则血少。

治法:拟滋阴润燥,清热解毒

处方:南北沙参各30克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金石斛15克 白芍9克 八月札12克 玉竹12克 半枝莲30克 扁豆衣12克 淮山药15克 阿胶(另烊冲)9克

二诊:服上药十帖,乏力头晕均有减轻,口干舌燥明显好转,精神转振,舌质淡黯而润,苔少,脉细数。

辨证:津液未复,余毒未清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解毒

处方:北沙参30克 生熟地各20克 八月札15克 丹皮6克 当归12克 蜣螂虫6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半枝莲15克 银柴胡24克 全栝楼30克 山萸肉12克 鸡内金12克

三诊:二周后诸症得减,唯觉痰多色白,胸骨后作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阴血得养,正气渐复,邪毒未尽

治则:扶正祛邪并重,滋阴解毒,化痰祛瘀,消肿止痛

处方:上方加用干蟾皮6克 生马钱子3克(打) 失笑散6克(包) 天龙6克

随访三月,症情稳定。

按:食道癌中医属“噎嗝”之范畴,多因“痰”、“毒”、“瘀”互结,日久化热耗伤津液,本例复因放疗,劫夺阴津,则阴更伤,而食道癌未根治,邪毒未去,刘师采用先扶正,后祛邪之法,扶正与祛邪的侧重点逐渐转变,并与病机变化丝丝入扣。一诊时,阴津耗伤虚象明显,故以滋阴扶正为主,仅用一味半枝莲以清热解毒祛邪;二诊时,津液未复,阴血得充,尚能受攻,故方中加用白花蛇舌草、蜣螂虫等解毒化瘀;三诊时,仍以滋阴培本为主,但加用了干蟾皮、生马钱子以化痰、活血消肿止痛。从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特色。

 

案二十四:益气摄血治直肠癌膀胱转移尿血验案

韩某,女,55岁,诊断:直肠癌术后复发,两肺及肋骨阴道、膀胱多处转移。

患者于1985年4月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直肠癌而行直肠癌根治术,1992年5月及1994年4月分别CT检查发现盆腔尾骶部肿块及阴道肿块而进行2次放疗,1994年9月发现尿血,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内菜花样新生物,病理诊断为直肠癌膀胱转移,1994年11月因尿血增多而收住我院进行治疗。入院后,经用PAMBA、止血敏、立止血等治疗,尿血并未明显减少,相反发现大块血块而堵住尿道致使产生尿储留,并经输血等多种支持疗法,但终因止血无效,失血过多,全身情况日益恶化,1994年12月3日查房,面色咣白、语言低沉、动则气急、心悸不宁,小便色赤呈洗肉水样伴大血块堵住尿道,苔薄质淡,脉沉细无力。刘师诊视病情后认为,大病日久,元气大伤,气血两虚之症。气血同源,气虚则血无所生,血虚则气无所附。刻下,尿血不止,气随血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即固。患者元气大败,丞宜大补元气以益气摄血,非重用补气药而血不止,投以独参汤。野山参3.2克,研粉吞服,药后精神有振,尿血也渐少,以后又投以两支野山参服用,精神显著好转,尿血明显减少。延长达4个月,但终因晚期肿瘤,多脏器受累而于1995年4月1日全身衰竭而死亡。

按:本例为晚期肿瘤多脏器转移,全身情况差经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不显,出血不止,病情日趋恶化,此乃根据“气能生血,气血同源”“益气摄血”的中医理论,投以独参汤,并重用野山参,取得满意疗效,足见刘师知常达变的临床经验。

 

案二十五:食管癌治验

梁某,男性,51岁,门诊号:1233243

患者于1967年3月开始进行性吞咽困难,进食梗阻,仅能吃稀粥,呕吐痰涎,胸痛,日渐消瘦。1967年9月1日及6日在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湖南省商业厅职工医院食道钡餐摄片检查:“食道中下段后壁边缘不规则,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病变长达8.2厘米”,诊断为食管癌(髓质型)。1967年9月19日在北京医院食道钡餐检查:“食道中段病变长10厘米,充盈缺损,粘膜明显破坏”, 诊断为食管癌(髓质型),转阜外医院及日坛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晚期食道癌转移,认为不宜手术及放射治疗。1968年3月6日来我院肿瘤门诊时仅能吃牛奶、粥汤等流汁饮食,进食吞咽困难,呕吐痰涎,胸痛,脉小弦滑,苔薄白。证属痰气瘀毒交结阻于食管,气机失畅,乃成噎嗝之证。治拟理气化痰,消肿散结法。方用:

八月札30克 枸橘30克 广木香9克 公丁香9克

干蟾皮12克 急性子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苦参30克

丹参15克 生南星9克 生马钱子3克(切) 蜣螂虫9克

夏枯草15克 紫草根30克 瓦楞子30克 天龙丸五粒,日服3 次

经上方治疗后,进食梗阻好转,渐可吃稀饭。三个月后,于1968年6月20日在湖南省商业厅职工医院作食道钡餐摄片检查示:“食道中段狭窄长约6厘米,粘膜尚清晰完整,无明显充盈缺损,病变较前片明显好转”。原法已效,继续守方服药治疗。进食无明显梗阻。1968年8月可吃馒头、饺子等。1969年11月20日食道梗阻摄片复查示:“食道光滑,未见明显异常,病灶已消失”。1971年5月8日在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食道钡餐复查:“食道光滑,未见异常”。继续服药1年后,临床症状消失,进食同正常人,并恢复工作。20年后退休,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晚期食管癌属“噎嗝”证,乃痰气瘀毒交结于食管所致。方中以八月札、枸橘、木香、丁香理气降逆;天龙、生南星、急性子、瓦楞子、夏枯草等化痰软坚;干蟾皮、马钱子、白花蛇舌草、紫草根、丹参、蜣螂虫等祛瘀通络、解毒消肿,药投病机,故取得临床治愈之效果。

 

案二十六:胰腺癌治验

马琴芳,女性,50岁,门诊号134957 诊断:晚期胰腺癌

患者因黄疸,上腹部痛,于1970年3月26日在上海东方红医院进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胰头肿块与周围粘连,不能切除,仅作总胆管与十二指肠吻合术,病理证实胰头腺癌,术后黄疸已除,自觉上腹部有肿块扪及,腹部绞痛,每周发作一次,纳呆。1970年5月16日来我院门诊,主诉:上腹部绞痛时作,纳呆,腹部有块,脉弦滑,苔薄白,质淡红。体检:腹软,右上腹扪及约核桃大小质硬肿块。证属痰毒内结,气滞瘀阻,日久成积。治拟理气化瘀,软坚散结法。方用:

八月札12克枸橘12克 川楝子9克 生香附12克

广郁金9克 红藤30克 龙葵30克 平地木30克

丹参15克 干蟾皮12克 夏枯草30克 炮山甲12克

石见穿30克 蒲公英30克 生山楂9克 鸡内金12克

经上方治疗后,腹痛逐渐消失,胃纳转佳。1970年7月10日在东方红医院(现瑞金医院)超声波检查示:“右上腹肿块约5×5厘米大小,同前检查。”患者继续服药治疗,自觉无不适。1970年8月14日在上海肿瘤医院超声波检查:“上腹部未见肿块。”同年8月20日来院复诊检查,腹部未扪及肿块,胃纳佳,活动如正常人。1970年10月带药回当地继续服药巩固治疗,观察三年,未见复发。

按:胰腺癌大多属于中医学“癥积”,“腹痛”,“黄疸”等范畴,由气滞血瘀,湿热邪毒,积而成癥。本方用红藤、龙葵、石见穿等清热解毒;炮山甲、干蟾皮、夏枯草解毒软坚消积;八月札、香附、广郁金、川楝子、枸橘、丹参、生山楂理气活血,药对其症,故取得疗效。

 

案二十七:何杰金氏病治验

何希华,女性,26岁,门诊号137324 诊断:何杰金氏病

患者于1967年10月发现右颈部有一肿块,经肿瘤医院活检病理证实为何杰金氏病,行放射治疗后肿块消失。1969年1月又发现右胸骨旁有一肿块隆起,又经放疗后肿瘤消失。1970年3月又发现右锁骨下有一肿块约3×3厘米大小,又作放射治疗,但肿块仅略缩小,而未能消失。70年4月7日来我肿瘤门诊,主诉:右肩臂酸痛,疲乏无力。检查:右锁骨下有一硬块约2×2厘米,左腋下可扪及绿豆大小淋巴结两个。脉弦滑,苔薄白质黯。

辨证:痰毒内结,气血淤滞,日久成积。

治法:软坚化痰,理气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昆布12克 王不留行30克

望江南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丹参30克 蜂房12克

炙鳖甲12克 淮山药30克 全瓜蒌30克 野菊花30克

生牡蛎30克 白毛藤30克 小金片五片,日服三次

服上药三周后,于1970年4月23日及5月7日两次检查,右锁骨下及左腋下均未扪及到肿块,全身情况佳,于1970年5月底带药返回四川继续服药治疗。72年6月来信未见复发。

按:何杰金氏病属中医学“痰核”、“瘰疠”范畴。其病因为湿郁成痰,痰郁生毒,气滞致瘀。痰毒气瘀互结久而成积。方中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望江南、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等为主药,配以留行子、蜂房等活血化瘀,故取得显著疗效。

 

案二十八:腮腺圆柱型腺癌治验

丛某,女性,71岁,门诊号134827

患者左腮腺区有一肿块,逐渐增大及左侧面部瘫痪已2年。1970年4月20日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活检,病理证实为“圆柱型腺癌Ⅱ级”。1970年5月30日转至东方红医院放疗(门诊号69—126964),共25次,肿块由7×8厘米缩小至5×5厘米,但局部反应严重,皮肤破碎疼痛,停止放疗。同年6月转回市九医院。患者家属要求手术,因肿块位置深,不宜手术,于1970年6月18日介绍至我院肿瘤门诊治疗。主诉:左侧肿块肿痛,口干,大便艰行,脉弦滑数,舌黯红。检查:左侧面瘫,左腮腺区有一约5×5厘米大小肿块,质硬固定,左下颌淋巴结约2×1.5厘米,颈后正中有一肿块约1.5×2厘米,质均硬,固定。

辨证:痰毒内结,气血淤滞,蕴热伤阴。

治法:软坚化痰,活血化瘀,养阴解毒。方用:

方药: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昆布12克 王不留行30克

桃仁12克 生地12克 丹参15克 生鳖甲30克

石见穿30克 蜂房12克 瓜蒌仁15克 天花粉24克

干蟾皮9克 苦参15克 生牡蛎30克 天龙丸五粒,日服三次

经服中药治疗后,左腮部肿块、左颌下及枕后淋巴结均见明显缩小。1970年8月26日复诊检查:左腮腺部肿块已缩小至1×1厘米,质软。左颌下及枕后淋巴结均未能明显扪及。上方已获显效,继续原法治疗二个月。1970年9月22日复诊检查:左腮腺部位,仅可扪及一个约花生仁(1×1厘米)大小质软结节。带药返回当地继续治疗。1971年7月29日及1973年10月20日来院复查,全身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服药治疗三年取得显著效果。

按:本病属中医学的“腮疮”、“流痰”、“石疽”等范畴。其病因为热毒内结,气血淤滞,痰湿积聚所致。本方中以夏枯草、海藻、昆布、生鳖甲、生牡蛎等化痰软坚;佐以王不留行、桃仁、蜂房、丹参、干蟾皮活血化瘀;石见穿、苦参、天花粉、生地养阴清热解毒,共奏化痰软坚、消瘀散结之功。

 

案二十九:右耻骨滑膜肉瘤治验

金××,男,38岁,门诊号185050 诊断:右耻骨滑膜肉瘤

患者于1971年跌跤后右大腿持续性疼痛,1971年11月30日在青海省医院摄片示:“右耻骨缺损”,诊断为耻骨转移性癌。行钴60放射治疗,治疗后痛减,但右耻骨处肿块不缩小。肾盂造影发现膀胱受压,左移,右肾较大,肾充盈不良,诊断为肾癌耻骨转移。1972年2月24日上海肿瘤医院拍骨盆片示:“右耻骨上下枝及其联合处均有溶骨性破坏,似恶性肿瘤”。1972年2月26日来我院肿瘤门诊。主诉:右耻骨及骶髂骨痛较甚,右腿不能抬起,走路极为困难,要别人撑着走,不能下蹲,穿着裤袜不能自理,抬来门诊。脉弦细,舌黯紫,苔薄。

辨证:痰毒凝结、瘀阻经络。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化痰

方药:桃仁12克 留行子30克 望江南30克 石见穿30克

赤芍30克 地鳖虫12克 夏枯草30克 海藻15克

生牡蛎30克 自然铜12克 寻骨风30克 骨碎补30克

川牛膝12克 车前子30克 天龙丸5粒(日服3次)

经重用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软坚化痰之剂治疗,服药7剂,疼痛减去十之七、八,右腿渐可活动,穿裤袜可以自理。继续服药治疗,可以自行来院门诊复诊。形体渐胖,右腿可以自行抬举、曲伸、下蹲,上下楼梯等活动。一个月后,因走路不慎被石块拌伤跌倒后,又感骶髂骨部剧痛,于1972年3月28日住华山医院行右半骨盆切除截肢术,病理证实为“右耻骨滑膜肉瘤”(住院号130205)。1972年5月18日出院又来我院门诊,主诉:右骨盆手术截肢端麻痛较甚,脉弦滑,苔薄,舌黯紫。证属痰瘀阻络,又以原方药治疗,药后痛减,于1972年10月带方药回青海治疗。

按: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石疽”、“肉瘤” 、“症瘕”范畴,其病因多为痰凝、瘀血、热毒阻滞经络,日久成积。方中重用桃仁、留行子、望江南、赤勺、地鳖虫、石见穿、川牛膝等活血祛瘀,佐以夏枯草、海藻、生牡蛎、自然铜、寻骨风等软坚化痰之品,共奏活血祛瘀、软坚化痰之功,故取得显著的效果。

 

案三十:肺癌脑转移治验

舒××,男,73岁,门诊号:03958。X摄片号78178,CT号:5108

患者自1981年10月起常有左侧肢体抽搐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小便失禁,口角歪斜。同年11月去华山医院诊治,检查:左侧鼻唇沟变浅,舌向左侧偏歪,肌力50,左肌张力>右,膝反射左>右,右侧巴氏症阳性,霍夫曼氏症阳性。1982年2月华山医院脑CT扫描报告:5、7厘米层面上顶见颞区有范围较大的低密度区,压迫脑室系统向左移位。增强后顶区有一个高密度阴影,内有囊腔。结论:右顶区占位,恶性肿瘤可能(转移?)。患者于1982年2月18日来我院初诊,见右下肢跛行,右手有时抽搐,抬举受限,脉细软,苔薄滑腻、舌质淡红、舌体胖。证属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清阳受扰,络脉痹阻。治拟益气化瘀,软坚消肿。生黄芪30克,当归9克,赤芍、白芍各12克,瓜蒌皮15克,留行子15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生牡蛎30克,生南星30克,蛇六谷30克(先煎)蜂房12克,香白芷12克,补骨脂12克,薜荔果15克。9剂。另7011药水口服。

二诊:服药后诸恙稍减,但夜尿较频,予原方加菟丝子30克。摄胸片发现左肺门旁一个较大阴影,密度较深,边缘清楚,但不光滑。诊断:左肺癌颅内转移。

服上药年余后,抽搐明显减少,可自行千米之多,纳谷渐馨。1982年12月16日华山医院作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号:31639),示两半球明显不对称,右侧慢于左侧,有大量Q波,一些δ波,以右中央区后颞部明显。1983年12月3日来诊时,诉行走如常人,左手能抬举到头上。脉细,苔薄、舌质淡红胖有齿印。再拟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60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留行子15克,川芎9克,地龙30克,蜂房12克,七叶一枝花15克,鬼箭羽15克,菟丝子30克,锁阳15克,薜荔果30克,炮山甲12克,白蒺藜15克,白芷12克。

1984年10月9日家属代诉:服药后病人面色红润,可打25分钟太极拳。迄今为止,服用中药已达3年10个月之久。

按:丹溪论中风偏枯多属气虚血虚。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了偏枯的病机为“气虚血瘀”。本例重用生黄芪益气托毒。由于恶性脑瘤有毒邪胶结,故黄芪不用“炙”而多用“生”,取其扶正托毒之功。

 

案三十一:脑瘤验治

钟××,女,42岁。门诊号:0001922

患者于1981年3月24日,因脑内占位病变接受开颅手术,病理报告为左颞脑膜瘤部分肉瘤变。1981年6月11日来我院诊治。1981年11月29日华山医院脑CT扫描报告为“左中颅窝脑膜溜残留”。

初诊:主诉头痛阵作,有时难以忍受,间或头目昏眩,腰酸腿软,口干目糊,咽中常觉有痰,脉细带数,苔薄、舌质偏红。证属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越,木火上扰。治拟滋阴养肝,软坚化痰消肿。生地30克,熟地24克,女贞子15克,杞子9克,生南星15克,蛇六谷30克,天葵子30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30克,赤芍12克,丹皮6克,白蒺藜15克,象贝母12克。

经用上方连续治疗,病情好转明显。1983年9月29日、1984年6月6日两次CT检查示残留灶明显缩小。1984年10月6日、1984年11月3日华山医院两次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病人活动如常人,面色红润,食欲、睡眠均良好,生存已达4年6个月。目前依然在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本例运用补肾填髓、滋水涵木的法则。在补益肝肾之阴的同时,酌加仙灵脾、肉苁蓉等温壮肾阳之品,旨在“阴中求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痰凝胶结,也是形成脑瘤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治疗脑肿瘤必用软坚化痰药,如蛇六谷、生南星、天葵子等。《本草求真》指出:“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亦得以之为向导。《珍珠囊》亦有南星“去上焦痰及眩晕”之说。蛇六谷消肿解毒,化痰散结作用较强,近年来用于脑肿瘤,常常取得良好疗效。以这些有毒药品治疗脑瘤,剂量之大,足见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有独到之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