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金明渊-->医案-->案一、沈××,男,71岁, 内科专家门诊,门诊号:41215

案一、沈××,男,71岁, 内科专家门诊,门诊号:41215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初诊:1992年12月1日。节气:小雪后

主诉:咳嗽二月余,伴咯大量白色泡沫痰。

病史:有慢性咳喘史十八年。每入冬辄发病不已,虽细心防范,避风寒慎起居,仍感冒频频,咳喘终日,每日咯痰碗许,其苦不堪。终待春暖而缓,至夏一如常人,屡服中西药物,仅能暂减症状,依然每年至期而作,连续咳嗽二月以上。二月前因偶感风寒,又引发咳嗽,咯痰诸症。刻下终日咳嗽频作,甚则咳逆呕恶,影响正常生活起居。痰多易咯,色白状如泡沫,24小时咯痰约150ml以上, 尤以晨起为甚,稍感气促,能平卧。二十年前有肠结核史。

望、闻、切诊:精神欠振,面色恍白,形体消瘦,唇色偏黯,语低音微,呼吸略促、咳嗽时作,咯白色泡沫痰。两肺呼吸音较粗,闻及少量干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正常。苔薄白, 质淡胖,脉沉细。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X线透视:肺纹理增粗。

病性判定:咳嗽(+++),咯痰(+++),喘息(+),哮鸣(+)。

辨证分析:患者20余年前因患结核性肠炎,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日久耗伤脾阳,累及肾阳,不能输布精微水谷,酿成痰湿内盛之体。又因外感咳嗽失治,迁延日久耗伤肺气。卫表失固,遂致每遇秋风肃起,自然气候阴长阳消之际,与阳虚阴盛之体相合,使频频新感引动宿饮,故咳喘秋作冬剧,春缓夏平。痰白质稀,状如泡沫,面舌淡、脉沉细、均乃阳虚痰饮内盛之症。

诊断:中医:咳嗽(阳虚痰饮);西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

治则:扶正固本,温化痰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玉屏风丸加鹿角

麻黄4g 川桂枝6g 细辛3g 姜半夏10g 杭白芍6g 五味子6g 淡干姜5g 生黄芪12g 生白术20g 青防风6g 鹿角片10g 炙苏子6g 白芥子6g 莱菔子4g 生甘草3g 7帖

医嘱:①避风寒,慎起居,适当运动。②翌年夏天始坚持四季用冷水洗脸。

二诊:1992年12月8日。药后咳嗽显轻,咯痰亦少,昼夜咯痰少于100毫升,痰液性质未变,喘息已平,肺部哮鸣音消失。苔薄白,质淡白,脉沉细。病性判定: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效不更方,辨治宗前,守原方7帖。

三诊:19992年12月15日。咳嗽、咯痰再减,精神见振,语声已不低微,苔薄白,质淡略红,脉细。病性判定: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阳气渐振,痰饮消减,治宗原法,以尽余邪。

生黄芪12g 生白术20g 青防风6g 鹿角10g 淡干姜6g 生麻黄4g 川桂枝6g 细辛3g 五味子5g 姜半夏10g 杭白芍6g 生甘草4g 14帖

四诊:1992年12月29日。咳嗽偶作,咯痰甚少,尚畅,色白,质转稠,苔薄白,质淡红,脉细。标急之症已基本向平,乃当扶正固本,健脾化痰为治。改丸药固之。

附子理中丸、玉屏风丸各6g 1次,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善后:服药近2月许停药,观察3月,咳嗽未发。嘱患者于翌年小暑日起至大暑结束。以玉屏风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三药调治,观察咳嗽情况。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