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顾伯华-->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顾氏之临床实践,早期以看疮疡为主,尤以治疔疮走黄出名。疮疡本为火毒之邪而成,火为阳邪,阳盛则发热,阻塞则肿胀,血凝则疼痛,热盛则肉腐,肉腐化为脓。此时重在攻邪,常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黄芩、山栀、草河车、半枝莲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疮走黄加用犀角地黄汤,鲜生地用至50克以上。危重病人,日用两剂中药,分四次口服。采用驱邪为主的方法,一直到研究急腹症时仍有影响。顾氏说:“疮疡者外痈也,肠痈者内痈也。部位区分,病机则同。治也清热解毒为主。因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以通里攻下为辅。据此,他和西医同道一起,在总结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的基础上,创制了锦红片(红藤、蒲公英、生大黄)治疗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均有显效。后期因看疮疡渐少,接触疑难病种为多。门诊及病房都有不少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患者。这些病例亦红、亦肿、亦热、亦痛(关节痛),但与疮疡迥异。是由于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所致。红者虚火也;热者阴虚也;肿者脾肾两亏之证;痛者气血不足外邪所致。因此,除急性发作需“急则治其标”外,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总结出调整阴阳、养阴清热为主治疗多种外科和皮肤科疾病的经验。常用生地、玄参、天麦冬石斛龟版等。但应注意辨证加减。治有头疽加紫花地丁、半枝莲等清热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蛎海藻礞石等化痰软坚;治流痰(骨结核)加补骨脂狗脊、川续断等补益肝肾;治肠梗阻手术后加党参白术、川朴花之健脾理气;治毛发红糠疹加丹参当归莪术等活血化瘀;治红斑狼疮稳定时多加黄芪淮山药、仙灵脾、锁阳等健脾补肾等。

顾氏根据几十年诊治疮疡的经验,总结出败血症辨证施治的规律,可分为三个类型。疔疮走黄:多由挤压疮口,治疗失当,毒邪扩散,入于营血而成;表现为正气充足,热毒炽盛之证。疽毒内陷:多是痈疽、发背患者,因体质虚弱,正不胜邪,毒入营血;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毒内陷之证,因体质、年龄、有慢性病等因素,又有阳虚或阴虚之不同。热毒内攻:严重灼伤者,常因热邪入里,郁久化火,火盛伤阴,阴虚则火毒更炽,以致毒邪内攻,表现为阴虚内热,火毒炽盛,可因壮火食气,阴损及阳,而致阳虚。以上三者也能相互转化,可因治疗及时,邪去正复而痊愈;或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而死亡;亦可因毒邪内传于脏腑,外阻于肌肤、筋骨而生流注等。

临床施治以火盛者,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伤阴者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合增液汤、竹叶黄芪汤;阳虚者扶正托毒,方用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然而病情错综复杂,执方不能定而不变,当以随证加减为要。

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朱××,男,35岁。灼伤总面积62%,其中三度30%。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除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及采用纠正电解质、补充营养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和控制局部感染的疮面处理外,因病情反复,又按辨证论治给服中药。当时证见:身热38.3℃,口渴喜冷饮,舌光津干,乃火毒内陷热极劫津之象。治拟清热生津解毒。处方:玄参、银花、连翘、丹皮、鲜生地、鲜沙参、麦冬、生石膏、鲜茅根、芦根、生龟版、赤芍等。二帖后,血培养(一),而壮热不退(38.8℃),舌光红而润,大便溏薄,此肠热不退,造成热痢之证,在原方中去鲜沙参、麦冬、鲜茅根、鲜芦根等滑肠之药,加川黄连、淡竹叶以清热止泻,服药四天,身热持续39℃左右,且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光绛津干,血培养(+)。治以生津养阴、壮水制火以解毒。处方:西洋参、鲜石斛、鲜生地、元参、生龟版、川黄连、银花、连翘、茯神、嫩钩藤、犀黄。十天后形容消瘦,神志时清时昏,泛泛欲恶,胃纳不佳,口糜累累。舌质淡,苔薄,脉细数。血培养(-)。乃火毒伤阴败胃,拟清浊养胃。处方:西洋参、金石斛、麦冬、冬瓜子、生米仁、橘白、茯神、炒川黄连、野蔷薇、炒谷芽、炒枇杷叶。此后热虽退而不清,神志清晰,夜寐渐安,胃纳渐复,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故宗清热生津养胃等原则出入,旋至痊愈出院。

顾氏研究急腹症时,认为这些病都有腹痛、腹胀、痞满、便秘、舌苔黄腻等腑实不证,六腑功能是“以通为用”,具有“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的特点,疼痛是不通所致。治应使其通,则疼痛可止,胀满即除。瘀滞生热,毒聚成痈。故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作为治疗急腹症的大法。在采用复方大黄牡丹皮汤、红藤煎剂治疗急性阑尾炎340例有效基础上,精简用药,选用了生大黄、红藤、蒲公英、制川厚朴四味药,以后又精简了川厚朴,定名为锦红汤(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9克后下)与大承气汤(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冲,川厚朴9克,枳实9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兼用四季青钠盐(每10毫升内含生药600克毫克)或黄连素(每2毫升内含盐酸小檗碱2毫克)每日15-30升静脉滴注,治疗各种炎性急腹症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应辨证加减。以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道感染为例,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外,尚有邪从热化、热致燥化的特征。如热毒炽盛者,应加重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如黄连、黄柏龙胆草等以防发生变证。热邪伤阴,耗伤津液有伤阴之象应加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天花粉等,也有实热之证夹有虚寒者,应加用温运健脾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

例二 阑尾炎手术后盆腔脓肿 庄××,男,39岁。住院号:44305。因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施行阑尾切除及腹腔引流术。术后一周体温持续在38-38.7℃,大便一天约20余次,里急后重,泻利不爽。左下腹饱满,伴有明显压痛,局部肌紧张,并可扪及10×8厘米边界不甚清楚之块物。直肠指检,左前壁有饱满感伴压痛。血白细胞计数22000/立方毫米,中性90%,临床诊断为阑尾炎后肠间隙残余感染、盆腔脓肿形成。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直肠内金黄散、温藕粉保留灌肠无效而停用抗生素,改投中药内服。察其舌质淡,苔薄腻而润,诊其脉,濡细带数,84次/分。此脾阳不足,湿热下注为患。拟温运健脾,清热利湿排脓,寒温兼施。予熟附块12克(先煎),焦白术12克,生米仁12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制大黄9克,地锦草30克,凤尾草15克,川黄连3克,姜半夏9克。九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左下腹肿块缩小一半,大便次数由20次/日减少至2次/日。再投原方,12天后,肿块基本消失而出院。

顾氏对乳癖的辨证施治有独到见解。乳癖之名始见于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但对症状描写不详。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因此对乳癖的病因病机偏重于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顾氏指出中医文献中的乳癖,包括现代医学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二种病;而后者,病人除有乳房部结块外,常位有月经来前两乳房胀痛或肿块变大,月经过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等症状,有些病人并有月经不调或婚后不育等病史,显然与冲任不调有关;因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提出将乳癖分为肝郁气滞和冲任不调两型,对冲任不调型治则除疏肝理气外,着重加用调摄冲任药物如仙茅、仙灵脾、锁阳、苁蓉、菟丝子之品,收到了满意疗效,曾分析了51例冲任不调型,经服药3个月,其中痊愈者8例,进步者9例,好转者16例。

例三 乳腺小叶增生症 罗××,女,45岁。门诊号:78-032835。初诊日期:1979年4月14日。左乳房结块二月,月经来潮前伴有乳房作胀且痛。检查:在左乳外上象限有一肿块,大小约4.5×3厘米,质硬不坚,边界不清,根脚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皮核不相亲,X线钼钯摄片见左乳头内上方有直径约3×3.5厘米片状密度增高,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症。内服疏肝理气、调摄冲任之品,经服药3月乳房胀痛消失,肿块缩小;X光钼钯摄片未见肿块阴影。再经服药三月,临床触诊亦无肿块扪及。

另外,乳晕部瘘管一病,在古代医著中均无记载,在临床上亦较为罕见。本病发病前多有先天性乳头内缩,病变初起在乳头的一侧(乳晕部)有较小结块,质硬不坚,常为患者疏忽。发作时结块增大,皮色微红,自觉疼痛,约1-2周成脓,破溃后流出臭脓,并有粉渣样物排出,亦能从乳头内排出此类分泌物。由于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发作,逐渐患部瘢痕形成,致使乳头更形凹陷,局部组织坚硬不平,因此常被误诊为乳癌而误作乳房根治术。顾氏早在1954年首先发现了此病,并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并采用挂线和切开等法已治愈了一百多例,其中有不少病人曾被误诊为乳癌,险作乳癌根治术,后经顾氏诊治而愈。

顾氏认为:红斑狼疮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所致。而临床表现复杂,但有共同之处,就是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及阴虚内热。因此治疗时用益气养阴清热的药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生地、玄参、麦冬、沙参、肥玉竹知母、黄柏、蛇舌草、地骨皮等。又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关节酸痛;绝大多数都是20-40岁青中年妇女发病,且伴有月经不调,经量减少或闭经,怀孕时病情加重(也有少数减轻或稳定的)。所以祛风湿、和血通络、调理冲任、补益肝肾的药也多配合应用。如秦艽威灵仙茅莓根、虎杖蛇莓、丹参、鸡血藤络石藤地龙乌梢蛇、仙茅、仙灵脾、川续断、菟丝子、肉苁蓉、巴戟肉等。但不用补骨脂,因该药能增加日光敏感性。而红斑狼疮患者,对日光特别敏感,易引起急性发作。

例四 红斑狼疮 史××,女,17岁。门诊号:44-20029。初诊日期:1974年10月28日。一年前因面发红斑,关节酸痛,高热,到×医院诊治,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曾找到红斑狼疮细胞,抗核因子试验阳性,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病情,目前地塞米松0.75毫克,每日四次。仍低热37.5℃,神疲肢软,倦怠乏力,胃纳不馨,时有腹胀便溏,面和小腿浮肿。尿常规:蛋白+++,红白细胞均少量,管型++;血常规:轻度贫血。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气阴两亏,脾肾阳虚,湿邪为患。拟益气养血,调补脾肾为主。处方:党参、淮山药、焦白术、旱莲草、仙鹤草、虎杖、大蓟根、锁阳、仙灵脾、土茯苓粉萆xie。服药6个月,激素递减到强的松5毫克,每日二次。尿常规:蛋白和红白细胞均消失。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中找不到红斑狼疮细胞。

顾氏常说:“外科与内科不同之处,在于内治、外治并重。”他在继承中医传统的一些外治法外,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在古代用药线结扎治疗瘘管基础上改用了橡皮筋挂线治疗肛瘘和乳晕部瘘管,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治疗内痔结扎术后并发大出血时,创制了气囊袋压迫止血法,方法简便,效果满意,病人痛苦少。在皮肤病治疗中创用热烘疗法(依据病情,先将相适应的药膏涂于患部,然后用电吹烘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提高了疗效。他把垫棉疗法不但用于溃疡新肉已生、皮肤与皮下组织不能粘合者,还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蓄脓现象者,以及窦道蓄脓,经治疗后正收口之时。避免了扩创手术,加速和促使疮口早日收敛。在使用垫棉法时,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衬垫疮部、固定,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包扎固定,如会阴部窦道用丁字带,腹部用多头腹带,腋下用三角巾,项、背部用四头带包扎等,其它部位均可用宽橡皮膏固定。使用中药提脓祛腐药物加药线治疗不同部位深浅不一的窦道,经验更为丰富。早在六十年代已治愈了不少胸腹壁窦道,近几年来又治愈了直肠癌手术后并发会阴部窦道,最深的窦道长18厘米。其方法是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蘸在药线上,按瘘管深浅插入管中,每天换药1-2次,到脓液减少而稠厚时,可改用七三丹二宝丹引流。当取出药线时,伤口先有少量脓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黄色液体如刨花水样,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条丝状者,改用生肌散收口,并加压固定。

多年来,顾氏对外科常用成药,进行了改革,如把小金丹改成小金片;醒消丸改成新消片;六神丸改为解毒消炎丸,又改为六应丸.创立新药清解片、复黄片、痔宁等。这些成药,均按新的方法制成。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病人。

顾氏对浆细胞性乳腺炎形成瘘管的治疗,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根据古方结合临床实践,创制的锦红新片、六应丸获得上海重大科技成果奖。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