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董廷瑶-->证治经验

证治经验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婴儿吐乳症

婴儿吐乳症是儿科常见病,患儿自新生后即频频吐乳,一日数度,喂乳后烦躁不宁,时时转颈开腿,有即刻就吐,也有在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自吐, 量多呈喷射状,吐后患儿安静,仍可再次喂乳。有的婴儿吐乳长达数月不愈,营养无法正常吸收。临床多责之于寒热失调、食积、喂养不当,用中西药治疗,但均疗效不佳。董氏诊治婴儿吐乳症有独特见解和治法。认为吐乳顽症,频作不己,喷吐量多,此与“火丁”有关。“火丁”又称“蒂丁”,系指悬雍垂对面的会厌软骨,其受浊邪火热熏蒸,或因秽浊之气循经而上,滋生突起如丁,咽喉不适而致反射性呕吐,此为吐乳反复不愈之原由。饮服汤药也随饮随吐,故治疗关键在于“火丁”使之平复。董氏遂用独特的家传“火丁按压法”治疗,效果显著。方法:医者以食指清洗消毒后,在指头上蘸以少量冰硼散,快速地按压在患婴舌根部的“火丁”上,迅即退出,压后1个半小时方可进乳。隔日按压1次,3次为1疗程,未愈者也可再加1 个疗程。据临床统计疗效达95%左右,也有仅按压1次,长期吐乳即愈,随访结果远期疗效巩固,长期顽吐者,不再复发。应用本法毋需服药或手术,无创伤性,无副作用,能及时止吐以保证营养供给,有利于婴儿健康发育。据针灸理论,因内脏功能失调而致沿经络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点也即具有良效的治疗点,故按压蒂丁作为治疗点可使脾胃气机通畅,而取平逆降浊之功。且经外奇穴“聚泉”穴位于舌面正中,针之能降逆止恶,故按压火丁也具同效。并经动物实验阐明了手法止吐的机理,认为按压火丁治疗婴儿吐乳的机制是一种反射活动,这反射的最终结果是导致胃发生舒张,胃内压降低,从而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溢出,消除了呕吐症状。这一宝贵的医疗经验,不但在临床上行之有效,而且也具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二、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多因家长对独生子女溺受,而喂养不当,漫进滋补,久之阻碍摄纳,反令食欲不振。不食则强喂,越喂胃越呆,有的还要打骂,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形体更弱,腠虚多汗,面色不华;患儿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多秘;容易感冒,时常发热。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脾胃失调之故,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董氏以“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需采用鼓舞营卫的方法来振奋胃气,于是投以桂枝汤加味治疗,服药数剂后营卫和、胃纳开,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董氏在长期实践观察中,验明桂枝汤实为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质的调节剂。尤在泾说:“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促醒胃气,使之思食,董氏称此为“倒治法”。从药理配伍上来说,生姜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枣白芍以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阳,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则养脾胃、资汗源。药虽仅有五味,但它们之间,这种内在复杂的联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尤以小儿稚质,随拔随应,药宜清灵

 

三、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多见于1岁半以内的小儿。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肠壁肌肉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受阻,肠壁瘀血,套入部分久则坏死。急性发作时,常在X线下以空气或钡剂加压灌肠,使之复位, 但不少患儿仍有多次的反复发作,甚至上午复位,下午又发,也有复发十余次之多者,若用手术治疗,病家常不愿接受。董氏根据病儿腹痛阵发,痛而拒按,面色晦暗,舌质带青的症状推理分析,将此病归纳在“络瘀腹痛”范畴,认为肠套的形成,每因水寒气血瘀滞于肠之络脉,阻其传导之机,气滞血瘀局部痹阻不通而引起。由于局部肠壁血络日久未通,血气不至,故复位后常又复套入,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充气复位常是徒劳的,不得已而手术更会影响儿体健康。方书谓: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痛,肢体之痛均在络,皆宜活血。但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故治血必须顾气。董氏提出活血利气治疗大法,方取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为主,并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灵活运用。按少腹逐瘀汤内诸药: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合当归赤芍活血利气;玄胡索、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生蒲黄、醋炒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并选加川楝子乌药枳壳木香青皮陈皮行气止痛之品。寒胜者必用干姜、官桂。若唇舌青黯、脉见涩象者,血络瘀血严重,加桃仁红花祛瘀通络。全方功能温经散寒、活血利气、化瘀止痛,使肠道痹阻部分血活气行,通则不痛。临床治疗多例患儿,经随访均未复发.

 

四、小儿肠麻痹

常有小儿因肠炎泄泻严重而出现肠麻痹,症见全腹膨胀,叩之中空,食入即吐,饮水也吐,呼吸急促,便秘或欲便不畅、次多量少,腹痛阵作。现代医学认为此因肠炎腹泻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导致低血钾或“停滞性缺氧”而成肠麻痹;症情危重,若不及时救治,迅即导致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本症在陈复正《幼幼集成》中有所记载:“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厚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附、桂”。症治似略接近。然《内经》已知本症为逆症。《灵枢·玉版》云:“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于此可见,泄泻而见腹大胀鼓,类似于肠麻痹者,在小儿尤为多见,且尤危重,须及早注意。董氏指出本症之病机为久泄脾惫,中焦窒滞,气机升降失职,故气阻于下而大便不畅、次多量少,胃气上逆而呕吐吸促。治疗当温脾调气,复其升降。汤剂可用附桂理中汤加木香、砂仁。但由于患儿胃不受药,药入即吐,必须另觅途径,急予外敷之法为主以挽危急。董氏特研制温脐散敷脐,能即转矢气,拯危为安,屡建奇功。温脐散组成及用法:公丁香1.5g,肉桂1.5g,麝香0. 15g,上药共研细末,用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敷药2小时后即可闻肠鸣蠕动,矢气频转,然而大便通下,腹部柔软,吐止气平,精神安定,或再以汤药调治。若敷药后未得转气,当再敷一次。本方主用温通香窜药品,借麝香的渗透之力,深入肠内,旋运气机,若得频转矢气,为脾阳有复苏之机,即是向愈之兆。用蛋白乃取其质软而韧,不伤患儿腹肤,又能紧合脐孔,勿使药气外泄,径入于里,辛香温通,力专且宏,故能启动肠道气机(增强肠蠕动、缓解肠麻痹),升清降浊,拔动神机而挽危急。临证时常备用温脐散,以便随时取用,则有利于抢救济急。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