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作霖-->论文-->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等验案六则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等验案六则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1986年4月10~11页

摘要:(一)心律失常

早搏频发,心率无法计数,以针刺双内关,行平补平泻手法。心率仅40次/分,针内关穴,以提插补法(轻刺),对动过速以平补平泻,心动过缓以提插补法使心率恢复到原来的机能状态,发现不同手法可以产生的不同效应,说明针灸临床补泻手法的重要性。

(二)哮喘

针刺治疗,遂针听宫、听会、外关、太溪,进针后不久,患者诉呼吸松快,哮喘已平。三诊时,仅取听会一穴,针入1分钟,气喘即平。阅遍针籍,未见听会穴有治疗气喘之记载,但在临证时,听会对气喘屡试有效,乃录之以供同道验证。

(三)足底痛

由于疼痛部位不一,而取穴亦因之而异,因此体会到经络在临床治疗上有明显的选择性,说明了手足经同名相通,为“下病上取”取得了可靠验证。

(四)尿频

系肾气虚亏不能摄水所致,用烧山火手法而见效,说明针刺手法在临床上使用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五)胁痛

一为肝胆湿热蕴积少阳;一为扭挫损伤,气血阻滞于少阳之络。一为脏腑病变,一为经络气滞。说明在临床上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之重要性。

(六)疝痛

针内关、太冲以疏泄厥气,温灸关元以通阳散寒,至15分钟症势不减,再泻大敦,症情仅感稍缓。余嘱立即去院手术,以防肠坏死。本证属于肝寒气凝,厥气失于疏泄,先针内关、太冲以疏泄肝气,温灸关元以温阳祛寒,但效不显,大敦为足厥阴经脉气之所出。且是厥阴之脉上行环绕阴部,故对疝痛有较好疗效,过去对井穴仅用于急救昏迷实属偏见。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