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道隆-->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陈氏主张治病不拘一格,要立足于本,对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运用自如。平素用药以轻灵见长,对垂危病人施以大剂重任,疾病突发时当机立断,蜕变时勇起直追,缓解时因势利导,消退时培元固本,既用时方,又善用左方,以治疗内伤杂病为主。学术思想归纳如下。

 

一、以简驭繁 主芜存菁

陈氏一生对医经典籍之研究,能以简驭繁,去芜存菁。以《伤寒论》为例,他提挈八纲,统辖六经,不尚文字的考证,专从虚、实、寒、热间推求。如26条与63条,同为发汗之后,然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为邪传阳明,津液受伤,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邪热恋肺,肺气失宣,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泄卫。病机不同,治法亦异。又如34条与163条,同为表证误下邪陷,一从阳明热化,表里俱热,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解表;一从太阳寒化,表有邪,里虚寒,心下痞硬,以桂枝人参汤温中和表。

陈氏读《金匮》,于寒、热、虚、实间刻意求工。以“疟疾脉证并治第四”篇为例,虽寥寥数语,而于寒热真假,剖析靡遗。其谓:如阳虚阴气有余,必偏寒多热少,以柴胡桂姜汤温之;如阳气为痰饮所遏,但寒不热者,蜀漆散温之;若痰多兼表者,以牡蛎汤通阳攻寒;若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其脉如平者,名曰温疟,辛凉重剂白虎加桂枝汤治之;若疟病发渴者,以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和之;症瘕按之有形,坚者削之,宜鳖甲煎丸

 

二、研古通今 由博返约

陈氏治学,旁证博引,择善而从。《内》、《难》而后,膺服仲景。金、元四大家中,宗东垣、丹溪,明、清以降,于张景岳之《大宝论》、徐大椿之《元气存亡论》、喻嘉言之《秋燥论》、叶天士之《温热论》、《三时伏气篇》、薛生白之《湿热病篇》等,均有深究。尝谓:“此等承先启后工作,能开人思路,教人大法,使人耳目一新”。陈氏能撷各家之长,以用于治。

 

三、内伤外感 兼擅其长

陈氏早年以善治外感着称,伤寒既有根基,温热列擅胜土。尝谓:“温热肇始《内经》,自河间倡导三焦,至叶、薛、吴、王,又阐发卫气营血,治法已经大备”。

陈氏治温热,善握邪正进退之机,因势而利导之。尝见其治新凉袭肺,药用轻苦微辛之品,轻扬疏达;春温夺血,方取清热宣肺之法;温热痰热蕴阻,掀动肝风,则用涤痰熄风,通络宣窍图治;温邪化火,灼伤气营,肝风妄动,方用气营两清之;暑热合邪,留连气分,多用辛苦芳香之味,上下分消;暑热耗伤津液,药选甘寒辨凉,益气生津,轻清暑热;伏邪不从气分宣解,逆入营阴,耗气伤津,以扶正清营并施;温邪内陷,热扰营分,每用清营泄热之方,以透热转气,兼顾益气存。以其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辄能得心应手而取效。

陈氏遇有疑难杂症,必上控经旨,下承百家,悉心推敲尽善之策。举风、劳、臌、膈四大证为例:

治中风,本诸《素问》、《灵枢》风痱、薄厥、大厥及《千金》风懿之说外,兼取缪仲淳“内虚暗风”之说,首辨中脏、中腑、中经、中络,次分闭、脱。

治虚劳,溯《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之义,及明代胡慎柔《五书》“淡养胃气,微甘美脾阴”之意,主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之法而获效。

治臌胀,遵《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谨守“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脾属至阴,喜燥恶湿”之病机,用柔养疏和治其本,化瘀行气治其标。

治膈证,宗《内经》“三阳结谓之膈”之旨,仿张仲景泻心汤、刘河间金铃子散辛开苦降之意,并徐之才“通阳泄浊”之法,熔于一炉。

 

四、顺应四时 方中肯綮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气矣。”盖地有南北高下之异,时有四季寒温之序。春时气暖多风,肺经见证居多,每取辛凉疏风之品,宣畅肺气;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互蕴,三焦翕受,方用辛苦芳香之味,上下分消;秋令肃杀,燥气流行,药选味辛体润之品,甘凉肃上;严冬凛冽,寒侵肌腠,卫阳被遏,多和辛温发散之品,以宣肺达邪,调和营卫。其又注重脉症,不为时令所囿,随证应变,巧思而心裁之。

 

五、升降开阖 各得机宜

陈氏于阴阳开阖,升降浮沉之理,颇多阐发。尝谓:“葛根生津之说,实由升提胃气而来,其性燥烁津,舌苔干燥者,即非所宜。荷蒂升提清阳而降胃浊,而升提之力,又胜葛根,其于阴亏肝旺,脾胃虚寒者,既可升提清阳,又可平熄肝风,最为合拍。用于久痢纳钝者,升提清气,胃机自开,如久泻阳气下陷,须与补气药同用。曾见其治营络瘀阻,心阳浮越之怔忡,石菖蒲配以五花龙骨,取其一开一阖,通心窍,敛心阳;治气虚不能固摄之子宫下垂,于益气方中加入荷蒂一味,升举清阳;治跷脉满溢,阳不入阴之不寐,必入半夏一味,引阳入阴;治冲气上逆,喘息汗出者,于温柔摄纳方中加入怀牛膝一味,引浮阳直达下焦;治风阳旋扰清灵者,多选介类沉静,甘味缓急之品,潜阳以制逆;治热邪袭肺,鲜红迸泄者,于清肺止血方中入淡秋石一味,取其咸寒下引;治湿热蕴于下焦,带脉弛缓者,于清化方中加焦山栀一味,导热下行。

 

六、阴伤孤阳 毓阴敛阳

陈氏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清灵之观点,且能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开,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

陈氏运用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用药,有如轻车熟驾,辄能得心应手,有左右逢源之妙。尝见其治阳虚生外寒之症,用益火之原取胜;治阴虚生内热之病,以壮水之主奏功;治阴损及阳之人,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引阴入阳;治阳损及阴之人,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引阳入阴;治阴阳并损之人,用补益阳气,资生阴分之法;治阴亏阳亢之症,育阴潜阳为治;阴阳失于交恋,坎离既济方法;阴伤孤阳无依,育阴必须敛阳;阴阳濒将涣离,回阳尚需救阴;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危候,亟予引火归原;邪热充斥,阳郁不伸,速用釜底抽薪,使水火各安其位,阴阳臻于平秘。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