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实验动物科学-->第十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五、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五、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植健康的器官以取代有严重的不可逆性病变而丧失功能的器官,是治疗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烧伤病人就进行了异体植皮,然而,这种移植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1943年Medawar为了查明异体移植失败的原因,在家兔身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明确了异体移植失败是因为受者对供者的组织发生了免疫反应。1953年Gorer及Shell首次断定:小鼠的异体移植失败,关键在于H-2抗原不相容。不同近交品系小鼠有不同的H-2型,二个相同H-2型品系小鼠间移植,可不发生排斥反应。

(一)移植的类型

根据供者(Donor)与受者(Recipient)的遗传学关系可以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

1.自体移植(Autograft):为同一个体移植,如自体皮片移植。

2.同系移植(Isograft,Isogenic or Syngeneic Graft,Congeneic Graft):为同系异体间移植,如基因完全的一卵孪生子之间的移植,近交系内不同动物个体(基因型很相似的)之间的移植。

3.同种异移植(Allograft,Allogenic Graft,从前曾称为Honmograft):为同种异体间的移植,如同一种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如鼠→鼠。

4.异种移植(Xenograft,Xenogeneic Graft,或Hetergraft),为不同个体间的移植,如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移植,猩猩→人;猪→人等。

(二)动物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受者的血管与供者的器官组织之间建立起血液循环之后,移植器官、组织的功能丧失,主要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坏死所致,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给小鼠移植异系皮肤后,在头几天内受者的血管长入移植的皮片内,但从第3-4天起皮片内的血液灌流开始减少,皮片内的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逐渐增多(浆细胞很少),并出现水肿、缺血、同时局部的引流淋巴结肿大,其内有大量淋巴母细胞的出现及核分裂。到了第9-10天以后,皮片发生坏死,脱落,这称为第一次排斥反应(First Set Rejection)。皮片脱落后,肉芽组织长入原来的移植部位,以后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同时引流淋巴结也恢复原状。

2.如给该受者再次移植同一供者的皮肤,则在移植后的第3-4天提前出现排斥反应,而且强度比第一次强,血管很少或根本不长入移植的皮片内,皮片内很快地出现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且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这称为第二次排斥反应(Second Set Rejection,Secondary Boosting)。

3.如受者第二次接受另一供者的皮肤移植,则不出现第二次排斥反应,而是出现第一次排斥反应。

4.如给新生小鼠摘除胸腺,则等到该小鼠长大后接近异系皮肤移植时,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但是如果给去胸腺小鼠注射同基因型的正常小鼠淋巴细胞时,则仍能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这表明淋巴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5.将已经发生过移植排斥反应小鼠的淋巴细胞注射到另一同基因型正常小鼠体内,然后再进行异系植皮时,则发生第二次排斥反应,皮片提早脱落,这提示:被异系皮肤致敏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回忆功能,即在第一次排斥反应中有一部分致敏淋巴细胞以回忆细胞的形式持续存在于小鼠体内。

6.在发生过移植排斥反应的小鼠血清中可查到针对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凝集供者的红细胞(在人,则对供者的淋巴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上述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