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疾病预测-->篇二 人体相学-->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第一节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所发展。晋代王叔和脉经》是脉学的第一部专着,是脉诊的集大成。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脉学的发展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脉诊的诊察部位分为寸口诊法(寸关尺诊法),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以及遍身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具体如下:

(一)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胎孕于《内经》的诊“寸口”,《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以内应脏腑,而成为如今的寸口脉法。

寸口又名脉口,是手太阴肺经经气流经之地,手太阴肺经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会”(《难经》)。《内经》还曰:“气口亦太阴也”“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藏别论》)即言足太阴脾经汇聚了五脏六腑的经气,上通于肺而达于寸口,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均可反映于气口,因此气口能独主五脏。肺主气,气为血帅,内体有病能在气口及时反映出来,故《素问·经脉别论》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即寸口脉先兆的理论基础。

(二)三部诊法

在《内经》的《灵枢·禁服篇》“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及《素问·三部九候》的基础上,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其中,人迎(相当于颈动脉部位),趺阳(相当于足背动脉)二者皆候胃气,寸口(相当于桡动脉)以候十二经。文献记载中,许多医家对趺阳候胃气比较重视,目前仍有一定实践意义。此外,人迎近心,应以候心气为主,临床上,人迎脉动大多为心气外散的指征,诊察也比较方便,值得研究。三部诊法见表15-1。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